本报记者 韩昱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据“湖州发布”微信公众号7月4日消息,当日上午,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金融学会主办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湖州举行。会上,湖州市发布了《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实施方案》,启动了政银协同工作机制,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10家银行将与湖州共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
据了解,自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创新构建绿色金融“六大工作体系”,累计形成74项全国首创性试点成果,绿色信贷年均增长41%,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超33%,高于全国平均近20个百分点。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态势良好,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远超各项贷款增速。同时,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联合推出的《中国绿色金融十年发展回顾及未来改革方向展望》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自2014年人民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以来,中国绿色金融在短短十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绿色信贷余额从不到6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每年近万亿元;绿色投融资总量超过每年5万亿元。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明确、支持措施精准、规模快速增长、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能效不断提升,加之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绿色金融整体上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除传统的绿色信贷外,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日益丰富。如湖州创新推出的“碳效贷”“碳价贷”“零碳车险”等产品,为不同类型的绿色项目和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
“浙江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形成了以‘湖州经验’为代表的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相当一部分成功实践传播和复制到我国多个地方,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汇聚各方力量,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积极引导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继续支持和指导绿色金融区域改革创新工作,支持浙江湖州打造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等宝贵探索。
宋向清认为,湖州通过绿色金融改革,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产业和项目,支持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如推动当地制造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可以看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之一。
“结合‘湖州经验’看,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意义重大。”于晓明表示,一方面,其能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产业低碳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可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力生态价值转化,还能为国际合作提供实践经验,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探索有效路径。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