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萌
4月28日,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4月22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一揽子”政策,通过“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对受到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加大市场渠道、国内消费、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支持力度。
地方层面,近期多个外贸大省及重点城市密集出手,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举办对接活动、拓展销售渠道、优化服务等举措,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比如,福建省商务厅组织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外贸优品福建行”系列活动,支持外贸优品进校园、进部队、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圈、进平台,畅通外贸优品内销渠道。福建省批发零售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助力外贸优品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倡议》,号召福建内贸流通企业为外贸产品开放“绿色通道”。
四川省出台支持稳外贸九条措施,包括开展不少于20场“外贸优品四川行”精品活动;支持零售龙头企业设立外贸优品专柜,支持电商平台开设3C数码、家用电器等外贸优品四川专区;推动金融机构对1000万元内信贷额度采用纯信用贷款,推动银行进一步降低利率。
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发起“积极扩大外贸商品内销渠道,实现双循环新发展”的倡议,在商品引进、柜台销售、货架陈列、资金结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受影响的企业给予帮助。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各地各部门支持“出口转内销”的政策组合拳,是一次双循环协同的战略突围。首先,搭建展销平台、发放消费券、开放绿色通道等举措是为外贸企业创造软着陆的缓冲带,既解决库存压力,又试探市场“水温”;其次,直接补贴企业参展费用、联动国企民企搭建全渠道销售体系等举措直击外贸企业转内销面临的国内分销网络和品牌认知不足等痛点;最后,同线同标同质政策,则从生产端打破内外销市场壁垒,让转型不再停留于清库存的权宜之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各地纷纷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帮助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尤其在拓展多元化市场方面和出口转内销方面实施诸多便利化政策,在商品引荐、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受损外贸企业倾斜,助力企业克服难关,真正让外贸优品在国内市场扎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市场渠道等方面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3月份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引导外贸代工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4月24日表示,将持续壮大巡回采购团力量,深入外贸大省、消费大省举办专场采购对接活动,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支持力度,让更多外贸优品走进千家万户。
谈及支持“出口转内销”还应如何做?朱克力认为,供应链方面,可推动大型商超与外贸企业建立柔性订货机制,通过预售制、共享仓储降低试错成本;对于转型中的合规痛点,可借鉴浙江“一企一档”模式,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国内质检、包装设计等定向服务包。此外,要激活数据要素,整合海关出口数据与国内消费大数据,绘制外贸优品竞争力热力图,精准匹配区域消费偏好,让外贸能力转化为内需市场的创新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