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专家:央行“缩表” 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2019-11-18 01:30  来源:证券日报 宓迪

    ■本报见习记者 宓迪

    近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专栏一以“正确看待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为题,称不能简单套用国际经验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取向,“短期要看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长期关键要看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约束的变化”。

    《报告》表示,当前中国仍实施常态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是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甚至可能下降,但降准放松了流动性约束,增大了货币创造能力,与国外央行量化宽松结束后一度进行的“缩表”有本质区别。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杨业伟表示,美联储资产规模扩张对应货币投放,收缩对应收紧。但对我国而言,虽然收缩也会回笼货币投放,但人民银行会通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其他方式对冲。因此,今年虽然基础货币没有投放,资产负债表没扩张,但由于降准等原因,货币乘数提升,所以总体上并未收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认为,判断货币政策取向,主要看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来看,今年以来央行储备货币整体保持稳定;从货币乘数来看,今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明显上升,从去年底的5.52升至今年10月底的6.51。

    范若滢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历史上中国人民银行“缩表”也并不存在与货币政策收紧的直接关系,2007年和2010年-2011年的两轮货币紧缩时期并没有伴随央行“缩表”,而2011年和2015年央行“缩表”期间银行流动性并未有收紧迹象。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较长时间维度看,中国在加入WTO后出口增加,央行的外汇占款快速增加。在此阶段,央行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以对冲流动性。而近几年,外汇占款减少,被动的货币投放也减少,央行采取降低准备金率等方式以增加流动性。

    《报告》表示,央行资产负债表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财政收税和支出、现金投放和回笼,都会引起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因此观察个别时点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并无太大意义。

    范若滢认为,存款准备金仅是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项目之一,政府存款等其他项目的减少同样可以达到“缩表”的效果,不能以个别月份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看货币政策取向。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