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消息,8月4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卫星互联网的密集发射需求不仅重塑了商业航天产业链,更成为推动技术迭代、产业融合与资本布局的核心引擎。
半个月“三发”
自7月27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后,共有三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接连发射,发射频次如此密集,彰显出我国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进程正全速推进。当下,我国正着力构建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即国家主导的“星网”与商业化的“千帆星座”,旨在打造由数万颗卫星交织而成的星座网络。此外,还有鸿雁星座、行云工程等其他星座计划协同推进。
民生证券近期发布《商业航天行业事件点评:海南发射场“双工位”接力;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射》指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持续清晰,在制造端,技术革新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在发射端,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此外,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突破,更是为产业开辟了广阔而持久的需求空间。
政策端也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表示,前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指导、靠前协调,推动相关单位完成频率协调,创新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管理方式,批量颁发了空间无线电台执照和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为卫星互联网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无线电频率及轨道资源支撑,加快推进低轨卫星的发射部署。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低轨卫星组网进程的加快,业内普遍预测,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射市场规模未来有望突破千亿规模。国内卫星互联网的密集发射需求已然成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产业链视角审视,其带动了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终端等环节的规模化与低成本化进程,从技术层面看,其推动了低轨卫星、星间链路、手机直连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从资本角度考量,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形成了“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突破”的良性互动循环。
技术革新+资本加持
航天产业下游卫星互联网市场的繁荣,也在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迭代升级,如卫星制造从定制化向批产化的模式转变。火箭技术也从高成本向低成本复用方向演进。今年以来,长征六号改、长征八号甲等新型火箭实现“一箭多星”常态化发射,在民营火箭领域,可回收火箭加速试验进程,发射效率的提升直接带动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卫星互联网是世界当前和中国未来的核心基础设施,以一万颗卫星规模的低轨道卫星星座来说,假设卫星寿命为五年,就需要每年新增2000颗卫星的持续发射需求。商业火箭更好地走向产业化发展,不在于传统技术和模式的重复,而在于新兴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发展和研发模式、制造工艺和水平的变革,带来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供给和性能大幅度提升。
资本市场也成为商业航天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明确,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这意味着商业航天将适用未盈利企业上市的资本运作通道。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记者说:“近期已有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商业航天企业启动上市辅导,拟借助资本市场推动业务发展。资本市场除了为这些企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助力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运营服务等业务的扩张,还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