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傲男
7月16日至7月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本届链博会六大链条之一,绿色农业链展区以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为主线,通过绿色农资、智慧农业、种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地理标志产品和现代农业服务等板块的集中展示,勾勒出一幅农业领域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立体画卷。
向绿色低碳农业转型
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全球农业资源趋紧、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的背景下,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农业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
近年来,中国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绿色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2024—2029年中国绿色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绿色农业市场的整体规模可能超过5000亿元。
本届链博会上,多家参展企业围绕可持续经营、绿色低碳及数字化转型等战略布局,全面展现了农业产业链升级的最新成果。
一方面,参展企业阵容更趋多元化,除传统农业龙头企业外,产业链细分领域的新兴力量加速集聚,分选设备、检测仪器、智能包装等专业企业首次集中亮相,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凸显,构建起更立体、完整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主题活动的专业性与前沿性显著提升,围绕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议题,通过深度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精准回应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可落地的创新解决方案。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越来越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多家企业以具体案例诠释了全链协同的实践路径。
例如,通过数字化互动装置,正大集团实现了“三高一低”经营模式和“四位一体”超级农场机制。其中,泰国榴莲的区块链溯源体系和内蒙古百万头生猪的智慧养殖项目是其典型代表。展台特别设计“生态树”造型,象征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并设置VR蛋鸡养殖等沉浸式体验。
“一杯好牛奶的诞生,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精密产业链。”内蒙古伊利股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牛群生长的土地资源,到饲草料种植的土壤条件,从牧场水源的洁净度到精饲料配比的科学性,每个细节都直接影响着原料奶的品质基础。同时,在生产加工阶段,需要智能化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此外,在产品走向市场时,物流运输环节需要通过全程冷链、时效管控等手段。这条贯穿“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准衔接、协同发力。
本届链博会上,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胜中国”)携手供应商伙伴等各方,发布了“百胜和羹发展计划”,以供应链为产业纽带,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传媒及消费者多方对话协同的生态网络,回应消费者关于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环保低碳等方面的关注与需求。
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与创新的美食体验,背后依托的是强大的供应链生态体系。百胜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希望以此为起点,建立可复制、可延展的多方参与模型,携手供应商伙伴开展品牌建设、推广产业发展创新模式。
展会期间,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乐宝”)携产业链伙伴协同参展,直观呈现了从饲草种植到乳品生产的全链条协同运作,展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的实践路径。
“全产业链深度协同与自主创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和‘六个世界级’管理模式,可为产品品质筑牢根基。”君乐宝公关部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冯进茂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本届链博会,麦当劳中国展台面积达360平方米,较去年链博会扩大一倍,并首次以中国“麦链”形式,邀请11家上下游供应商伙伴联合参展,展现“扎根中国麦链,链接全球”的主题。
麦当劳中国CEO张家茵表示,中国“麦链”既是扎根中国的“本土链”,也是链接全球的“开放链”。其背后,是麦当劳中国与供应商伙伴坚持长期主义,将全球系统与标准的精华与本土智慧结合,落地生根,同时不断提升供应链能力,通过强大的供应网络、高效的物流体系、领先的数字化能力,带来规模与成本优势。
“链博会使得全球沟通从‘云端对话’走向‘实体可见’,不仅是沟通平台,更是可视、可触摸的实体平台,期待参展企业和相关机构能在此找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可靠的合作伙伴。”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表示,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