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勤中国物流与交通团队发布专业评估报告《中国智慧物流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对国内外领先企业在智慧物流领域的新技术和相关实践案例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智慧物流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影响。报告显示,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当前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数据、物流云、物流设备三大领域。2016年,智慧物流市场的规模超过2000亿元,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场的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物流业是国家经济支撑性产业,政府、物流企业与其客户均致力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智慧物流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体现了现代经济运作特点的需求,即强调信息流与物质流快速、高效、通畅地运转,从而实现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整合社会资源的目的。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多项鼓励物流行业向智能化,智慧化发展的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互联网+”,“物流信息化与数据化”等物流模式的创新。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交通运输部也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方面着手帮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这些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加速智慧物流市场持续长效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目前电商快速发展,新零售兴起,以及C2M(客户对工厂)兴起的大背景下,消费者需求也从单一化、标准化,逐渐转向差异化、个性化,这些变化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勤中国物流与交通行业领导合伙人宋旭军强调:“互联网时代下,物流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改变了物流行业原有的市场环境与业务流程,推动出现了一批新的物流和业态模式,比如车货匹配,众包运力,多式联运等。基础运输条件的完善及信息化的进一步提升,激发了多式联运模式的快速发展。新的运输运作模式正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智慧物流也就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
报告在分析各技术行业实践时发现,行业内电商平台与领先物流企业纷纷积极布局智慧物流,抢占先机。作为智能物流的基础,对相关新兴技术的运用尤为重要。在众多新兴技术中,无人机,机器人与自动化,大数据等目前已相对成熟,即将商用;可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卡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预计在未来10年左右也会逐步成熟,并将广泛应用于仓储、运输、配送、末端等各物流环节。举例来说,亚马逊已经通过货仓机器人,使其成为业内物流仓储机器人应用最广泛、最领先的企业,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而在国内,京东斥重资部署无人机,使配送业务有了质的飞跃。
宋旭军表示:“目前,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应用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比如在农村进行配送。中国企业在该项技术领域具有领先的优势,政府的政策也较为开放,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无人机管理办法,国内无人机即将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2017年,京东无人机运营调度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无人机在国内已基本可进行大规模商用。未来,无人机的载重、航时将会不断突破,感知、规避和防撞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将使软件系统、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然而,也有部分物流相关的新兴技术尚未发展成熟而未能投入商业用途,例如仓内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技术,最后一公里中的3D打印,干线技术中的无人卡车,及数据底盘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大多尚处于研发的测试阶段,预期可分别用于仓内智能分拣,末端产品配送,干线货物运输,产品溯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比如,在DHL荷兰仓内,员工可根据智能眼镜的图像提示,如包裹体积、目的地信息,进行高效的货物分拣处理。
在谈到物流企业能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时,宋旭军建议:“数据化是物流向下一代升级真正实现智慧物流的关键。物流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所在领域的客户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用开放的心态拥抱科技,拥抱智慧物流,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智慧物流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谁能把握先机,谁就能占据主动。物流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抓住智慧物流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