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TMT频道 > TMT行业 > 正文

建立数字时代的“身份证” BSN实名DID服务发布

2023-12-12 20:25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郭冀川

    12月12日,由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发展联盟、中关村安信网络身份认证产业联盟(OIDAA)承办的“BSN实名DID服务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发布了BSN实名DID(去中心化数字身份)服务,该服务充分融合了BSN区块链服务网络和CTID(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建立的基于身份证的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数字身份链两大基础设施。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在发布会上介绍,2018年开始,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中国移动等单位,开展了BSN总体规划与技术研发,实施部署和推广应用,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水平可信服务载体。

    徐强说:“此次BSN实名DID服务的发布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实名认证体系,为在各种区块链应用场景中向海量用户提供可信的身份保障创造了便利条件,并将对个人数据管理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动个人身份、隐私数据的管理方式变革

    提到身份,首先会想到身份证、户口本、社保卡等一系列证明“自己”的证件,那么在数字世界,怎么能够证明“我”呢?

    在数字时代,大量个人隐私数据都存储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当中,建立完善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机制是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DID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它可以保证身份数据真实可信,同时也能保护身份用户相关的隐私。

    而实名DID技术的出现,在保护个人隐私、实现身份互认、支撑业务协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证”,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助力。

    “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是国家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信数字身份是构建数字生态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和安全稳定。”中关村安信网络身份认证产业联盟理事长于锐在会上表示,本次国家信息中心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联合推动区块链产业和数字身份产业的创新融合,推出基于BSN和权威数字身份技术的新型数字身份分布式认证基础设施,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实际举措,有效拓展了我国身份认证体系,更好地为Web3.0时代多方协作的分布式应用场景服务。

    据悉,作为一项底层技术,BSN实名DID服务由CTID数字身份链提供,生成具有实名属性可追溯的分布式数字身份,基于该服务可以打造出覆盖各个领域的场景解决方案。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BSN发展联盟理事长单志广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BSN实名DID服务是对身份认证服务的重要拓展,BSN和CTID数字身份链两大基础设施充分融合,推出面向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实名DID系统,代表着身份认证能力的升级和升维,将会推动个人身份、隐私数据的管理方式变革,提高数据要素的管理水平,助力数字经济真正做大做优做强。

    BSN实名DID服务多场景落地

    在此次会议上,有多个应用场景与BSN实名DID服务一同正式发布,如BSN个人数据实名确权服务、BSN个人数据加密流转服务、BSN个人隐私保护登录服务、BSN自定义业务实名DID服务、BSN官方个人身份证明凭证服务、BSN官方个人身份信息凭证服务、BSN自定义业务个人身份凭证服务等。这些应用场景涵盖了数据确权、加密传输、用户隐私保护、相互认证、身份验证等多个领域。

    BSN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有民生银行、太平洋保险、中移动互联网公司、河南广电、国家卫健委等多家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参与了BSN实名DID服务的前期测试,针对上述应用场景进行了试点应用。

    以“破镜重圆”和“窃符救赵”两个成语典故解释公钥和私钥作为开场,BSN发展联盟常务理事何亦凡介绍了BSN实名DID服务在各种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这两个典故一个是用镜子验证身份,一个是用虎符验证身份,碎成两片的镜子具有加密属性,但虎符却不具有加密性,导致被窃取后便能使用。BSN实名DID设置了公钥和私钥,公钥证明所有权,私钥用于解密内容,两者结合实现了“破镜重圆”。

    何亦凡表示,BSN实名DID服务的推出,其技术架构将在三个层面影响未来的互联网发展,一是注册和登录方式的变革;二是数据权利的完善,包括数据确权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等;三是赋予个人更多加密手段来保护隐私数据。如BSN个人数据确权服务,公钥经过认证以后放到个人建立的DID文档里,任何人都可以用公钥验证文档的权属,但必须有私钥才能打开文档查看内容。

(编辑 郭之宸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