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璐
近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启动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优化后,沪深港三所的共同交易日均可开通沪深港通交易,预计可将目前沪深港通无法交易的天数减少约一半。
中金公司股票业务管理团队成员、QFII业务负责人、董事总经理张一鸣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此次优化交易日安排调整不仅体现了监管制度安排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也意味着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的联动正在变得更为紧密。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两地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与吸引力,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两地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升两地的同步性
有望降低潜在跨市场风险
据张一鸣介绍,自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因两地假期安排不同、结算周期不同,出现部分日期无法交易的情形。比如,一地为交易日,但另一地为节假日;或者,两地市场虽同为交易日,但一方的交收日是另一方的节假日。港股通当前仍然采取“T+2”的交收安排,其享有红利、送股等权益的最后交易日将与权益登记日相分离,因此若出现交易时间两地都开市、但“T+2”交收时大陆结算方休假的情况,港股通无法开市。
优化后,沪深港通将实现在两地共同的交易日均可开通沪深港通交易,预计可将目前无法交易的天数减少约一半。南向交易年均新增9个交易日,港股通对港股市场交易日的覆盖度由92.68%提升至96.34%;北向交易年均新增5个交易日,沪深股通对A股市场交易日的覆盖度由95.47%提升至97.53%。有利于提升两地市场交易效率。
以2022年为例,港股通在两地同为交易日、但不满足交易结算安排而不开市的日期有8天,分别是春节前的1月27日、1月28日,清明前的3月31日、4月1日,五一前的4月28日、4月29日,十一前的9月29日、9月30日;同样,沪深股通在两地同为交易日、但不满足交易结算安排而不开市的日期有4天,分别是4月14日、5月6日、6月30日、12月23日。优化后,沪深港通在上述对应交易日均可交易。
张一鸣表示,沪深港通的交易日安排优化有望进一步提升两地的同步性,为跨境投资者提供便利。
“在优化前,通过互联互通持有证券的投资者相较直接在当地市场持有证券的投资者的可交易时间更短,尤其在当日一方市场出现较明显资产价格变化时,当天若沪深港通并未开通交易,将对于跨境投资者的交易、资产价格的相互传导造成一定限制,长期来看对沪深港通机制的交易吸引力也有一定影响。”张一鸣进一步表示,交易日安排优化后,沪深港通南北向和证券发行所在地之间的交易同步性有望进一步提升,通过互联互通进行跨境证券投资可能承担的潜在跨市场风险也有望进一步降低。
未来3年至5年
南北向资金有望继续呈净流入
近年来,沪深港通交易活跃,运行平稳。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69万亿元,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2.06万亿元。
张一鸣认为,未来3年至5年,南北向资金有望继续整体呈现资金净流入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规则的调整也有利于南北向存量规模的累计,按年初至今的情况,简单估算有望增加的资金净流入规模分别在32亿元和60亿元左右。
谈及此次交易日历优化对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张一鸣表示,根据证监会测算,现在港股通每日上限840亿元,沪深股通每日上限1040亿元,多年运行下来,港股通每天应付资金平均值22.74亿元,沪深股通是31.56亿元。本次交易日历优化后,中国结算在假期前支付跨境资金涉及金额不到80亿元,香港在假期前支付跨境资金涉及金额约63亿元,规模整体不大,影响较小。
为了配合交易日历优化调整,证券公司也需要进行一定业务和技术准备。张一鸣表示,“我们会密切关注两地交易所和登记结算机构就新增交易日安排所制定的规则和指南,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据张一鸣介绍,根据业务方案,中金公司会第一时间统筹协调公司相关部门对相关系统进行优化开发及升级改造;同时,依托于中金公司全球机构投资者覆盖能力,和多年来沪深港通业务的领先优势,做好与交易客户、托管机构关于新增交易日的结算业务安排和技术衔接,为投资者提供高效安全的结算服务。中金公司还将按照新规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新交易日历安排下,原有风控手段仍然有保障,不发生交易风险,确保日历优化调整后的交易平稳顺利。
“此外,也将继续做好公司内部各相关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投资者教育等工作,全力配合日历优化调整,助力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张一鸣说道。
(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