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小笋
如果从云南运送一筐杨梅到广东,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产地批发市场运输至销地批发市场,再通过农贸市场到达消费者;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运输到销地批发市场,再通过商超到达消费者;产地批发市场或龙头企业、合作社运输到集散批发市场,再运输到销地批发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
但是,无论从哪条线路运输,损耗率都可能高达30%。
“我们经历过因为损耗超过一定范围而产品被拒收的情况,最后,只能把杨梅拉到当地的农贸市场低价处理。”云南省鸿润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媛向《证券日报》记者讲述了其参与的一场打了三年半的农产品流通“减损战”。从她的讲述里,中国农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实践图景徐徐展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而提升流通效率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流通之困
触目惊心的“隐形浪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消费市场,每年生鲜农产品流通规模已突破数万亿元。但“丰产不丰收”的故事反复上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一项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生鲜流通环节复杂,生鲜运输标准化程度较低,主粮、蔬菜、水果的全产业链总损耗率分别是7.9%、27.7%和13.2%。从全产业链来看,仍有四成到六成的减损空间。
探寻“由田间到餐桌”产生的“隐形浪费”,可以看到其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业链的“断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以下简称“项目组”),围绕果蔬生产与流通,开展了为期三年半的“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以期在果蔬种植、农超对接、物流周转等环节,促进食品安全、降低排放、减少损耗。
“农户分散种植与大市场集中需求之间的错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向记者介绍,传统流通链条中,一次性纸箱、泡沫箱的普遍使用不仅推高成本,更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破局路径
从“一个筐”到“一套体系”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蒋学勤看来,改变现状始于“一个筐”的革命。
回顾2023年,宁夏在项目支持下推广标准化周转筐,农户用筐采收蔬菜后直接分级、装车。“效果非常好,以西红柿为例,别的地方的西红柿到了市场能卖2.5元每斤,我们的西红柿只能卖到1.5元一斤,为什么?考察之后发现,别的地方采摘时就使用标准化周转筐,损耗减少,而我们用桶,到了市场西红柿都软了,价格自然上不来。”蒋学勤如是说。
这只是构建绿色流通体系的一环。项目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四维协同”路径逐渐清晰。
农产品要想构建绿色流通体系,标准先行是基础。项目组联合百果园、喜茶等企业制定了相关要求,从种植环境、投入品使用到采收加工,明确多项关键指标;针对流通环节发布操作规范,从筐体尺寸到清洗消毒形成统一标准,2024年该标准已从团体标准升级为行业标准。
在统一标准后,构建绿色流通体系的下一步还需要对相应的人员进行培训,打通绿色流通“最后一公里”。云南的果园、宁夏的菜地,项目组组织农科院专家、零售企业采购人员开展“田间课堂”,把培训办到农业的最前线。
“原来以为多打农药就能增产,现在才知道按标准用药,产量没降,价格还能翻番。”有参与培训的农户感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示范作用下,工具的创新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来自项目组的数据显示,作为项目核心抓手的标准化周转筐,对番茄、叶菜等易损品类的减损效果显著。
生态构建
重塑农业价值分配格局
“企业降本、农户增收、环境受益”的多赢格局,正是项目试图构建的生态图景。记者走访了多家零售企业的分拣中心看到,工人直接将刚到的蔬菜从周转筐分拣上架,省去了传统纸箱的拆包、倒筐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尽管成效显著,项目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
“最大的挑战是多方协同的成本共担。”有从业者说出了行业共性问题,单一企业难以覆盖全国性回收网络,无法承担周转筐回收成本。
培训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样棘手。在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50岁至60岁农户占比超70%,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对记者分析表示:“未来,我们将重点推动三项工作,第一,把项目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和政策建议,推动周转筐纳入‘双碳’核算体系;第二,搭建全国性周转筐共享平台;第三,深化国际合作。”
也有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从业者认为,行业的下一个突破口在于“全链路标准化”。例如,通过“一触式”上架,未来门店员工只需将筐直接摆上货架,无需二次分拣。
从云南杨梅的保鲜筐到宁夏蔬菜的运输链,这场始于流通环节的绿色革命,正在重塑农业价值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