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宏观时评 > 正文

唐龙: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三条主线

2021-08-31 17:10  来源:中宏网

    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及其对社会整合范围扩大与程度加深进程中,金融与实体融合发展的格局与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效应正代替实体经济周期成为世界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以来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最重要风险根源。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金融领域持续贯彻落实,金融重点领域的突出风险得到有序处置,积累性金融风险压力得到有序释放,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中,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格局、条件和方式的新变化,消化疫情期特定经济刺激的副作用、促进疫后生产与贸易秩序的稳步恢复与重建、防止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及其投机性套利诱致的商品与资产价格巨大波动导致的不确定性、确保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跃迁过程中金融市场估值合理有序调整,需要把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置于突出位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要求。探索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改革需把握好以下三条主线。

    一、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间关系,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金融和实体经济互相依存与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从理论上讲,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间应维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金融创新及业务优化逐步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便利实体投资与控制运营风险来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前重点是控制金融体系基于”横冲直撞“的内生冲动与野蛮成长导致的寄生性、掠夺性和不稳定风险,抑制脱实向虚、金融自我循环及对实体经济及其创新创造能力造成的严重挤压和侵蚀;降低高负债、高杠杆、高成本的金融运作使实体产业难以摆脱债务陷阱、聚精会神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压力;解决金融链、技术链与产业链发展节拍不一致,相互融合渠道不畅通、创新内动力缺乏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落后问题。

    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要抓好以下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效能。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鼓励通过股市、债市、股权交易、风险投资等多种市场方式提升企业投融资和金融运作能力,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新产业。推动地方政府建立”资源要素池“”项目池“”资金池“,实行清单管理,打通资金链与产业链互相促进的堵点,引导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双向良性互动。统筹使用好财政与金融资源,注重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结构调整基金、种子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力,共同发力提高资本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实体经济竞争能力与赢利水平。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民生事业和薄弱环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助力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初创公司提升生存能力、产业体系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结构优化,让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生态体系的竞争变得更加健康,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与自谋职业者获得更好投融资环境。二是聚焦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多措并举消解金融高风险隐患。防止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间互相传递或向实体经济与民生领域传导引发社会风险。充分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稳定有序降低金融杠杆,多渠道缓解企业债务压力,引导资金更多投入企业研发及其商业化运用、拓展市场需求空间。掌握好社会融资规模尺度,稳定家庭和企业杠杆率,引导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保持合理比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互叠加及向社会传导引发社会治理风险。三是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宏观调控前瞻性、预判性和稳定性。落实国家推动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增强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构建投、融、建、产、运为一体的投融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金融风险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新方式,压实地方政府属地金融监管与风险处置责任。完善投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加强区域评估和片区一体化论证,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监管,大力提升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效能。四是提升基础设施投融资资金统筹运作能力,加快完善投融资机构和体制机制。以市场化方式逐步统筹基础设施领域各类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国家大机构资金通过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参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理顺新老基建项目提升与其期限时长要求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能力。研究设立基础设施发展引导型基金,做大、做强和做优属地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二、金融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并进,夯实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基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首先要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以高质量金融体系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有力支撑。当前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还无法完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亟需持续推进金融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

    金融制度创新要力争在宏观调控、强化监管、治理机制和基础性制度探索上取得突破性新进展。一是要持续探索提升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发力能力。与时俱进与审时度势地推进利率与汇率体制、机制与政策改革,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价格水平和运行环境;着力开展审慎评估、强化监管监测、创新交叉性金融产品、扩大宏观审慎管理范围4条途径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减缓以致消除金融体系失序、失范、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导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及协调监管能力。完善监管职能,增强金融监管的深度和穿透性,完善金融监管问责制度、协调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确保监管无死角、全国一盘棋。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及时将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金融创新产生的新业态与新产品纳入监管范围,填补监管真空。严厉打击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和非金融机构无证、超范围等非法经营,遏制房地产和其他新型类金融产品金融化和泡沫化倾向,抑制金融过度投机和空转。三是一体化推进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机制。在确保改革举措与结果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前提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企业治理机制,释放其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创新与改革的内动力。四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质效。重点探索与完善普惠金融助力初创企业、个人创业的政策实施细则。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计划、实施、监督等配套制度。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和问责的制度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形式的制度规范建设。组织开展现代金融知识培训,大力培育企业法人和社会民众现代金融思维、提升其素养和管理能力。

    加快推进金融体系的结构调整。在稳步推进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良性运转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更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包容性发展。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疏通堵点,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增加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机构与产品的覆盖面和服务效能。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合作,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持金融"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有效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在遵循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有序扩展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着力引进战略性资本投资我国重要产业和重大工程。吸引全球知名金融投资机构来华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三、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最新成果,提升以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与效率

    新时代,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委”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提升以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与效率,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尤其是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最新成果,重点可沿以下几个方向展开探索。第一,促进金融科技行业与企业规范有序发展。互联网及其出现建立了一种新的信用生成、流通和兑现机制,使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科技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以降低金融运行成本、便利金融交易围绕和保障交易隐私为主线,继续探索建立统一的支付行业标准和提升支付安全水平。鼓励支付类金融科技企业开发应用场景指向明确的应用程序和服务付款方式,在更广泛应用领域推广与应用移动支付,让更多现代金融服务不发达的落后与边远地区也能通过互联网金融享受到金融创新带来的便利。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健全游戏规则和加强金融监管,培育更加安全、可靠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使之在探索公众筹集小额资金、通过移动平台发展小额贷款、构建创业孵化器等助力普惠金融与大众创新创业健康发展。第二,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提升经济交易与运行效率。密切跟踪国际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发展趋势,参加数字货币、电子钱包和区块链技术研究和交流。适应金融反洗钱的需求,开发公开交易方身份但保密交易的区块链交易系统,使用类似密码的技巧来改善金融公司检查客户身份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企业为传统金融业赋能的能力。逐步将分布式记账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产品溯源、物流跟踪等更广泛领域,助力进一步降低经济社会综合运行成本。探索改造企业与个人基础设施,使之与金融机构组织更现代化和高效率的金融体系交易提供有力的基础实施条件支撑。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创新型企业对无法获得现代金融服务的特殊群体和边远地区开辟全新的财务管理机会。积极推动传统金融企业利用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手段再造管理与服务流程、便利金融服务业务、降低金融运行成本。第三,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和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加大推动金融信息化管理与数据库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硬件架构,确保金融系统信息安全。实现政务公共信息数据与金融数据、投资数据的联通,推动共建综合性金融数据统计平台。第四,运用科技创新探索开发更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产品。适应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需要创新诸如绿色债券、未来现金收益抵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工具助力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成长。抓住金融科技大力发展的机遇期,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作者:唐龙,重庆科技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