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宏观时评 > 正文

连平:七大针对性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019-10-16 15:28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朱宝琛

    本报记者 朱宝琛

    “尽管人民币的各种国际货币功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迄今为止,作为国际货币的人民币的功能及其影响力仍然较为有限,其国际使用程度与美元、欧元相比尚存在较大的距离。同时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新兴对外投资大国之一的经济金融地位相比也不匹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人民币想要取得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货币地位,依然任重道远。

    2009年9月,我国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十年来人民币的计价结算、投融资和储备货币等功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6年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权重位列第三。截至2018年年底,人民币成为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位居第五的支付货币和第六的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有着良好的动力、基础和条件

    “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多年来保持全球领先水平。我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人民币国际化有着良好的动力、基础和条件。”连平说。

    对此,他予以进一步解释:首先,由于外需疲软,人口红利递减,成本上升以及投资收益率下降等综合原因,中国经济“换挡降速”,面临下行压力。经济下行会影响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会引致市场产生降息和汇率贬值预期,这将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动机相对减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相应受到影响。改革是唯一出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技术进步将替代粗放式增长,产业升级将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资源配置会更加集约有效。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然导致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需求稳步上升,人民币国际化将获得长久的动能。

    其次,金融扩大开放将有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我国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些金融开放的举措无疑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开放为直接融资提供了更多便利,将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连平说,金融开放一定会带来新理念、新业务和新流程,有助于金融创新向更深层次推进。开放举措将导致境内金融市场会更广泛和深入地与国际市场相联通,支付结算、人民币计价交易和投融资等国际需求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同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主观故意,国际市场往往对中国经济存在非理性预期。在金融开放度扩大后,这种不利因素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市场稳定的障碍。人民币国际化应与资本项下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相协调,符合国家整体改革开放的需求和战略。

    第三,“一带一路”已经和正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真实需求,资本输出成为“一带一路”上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而中国具有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经验,因此可以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投融资领域的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源能源,而我国是大宗商品消费大国,在沿线国家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不仅可以解决双方的价格风险,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还可以发展人民币的计价结算职能。中国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身处欧亚大陆要塞的地理优势相结合,有助于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将继续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新的需求。

    但他同时指出,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大宗商品供给不稳定,沿线国家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明显。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本身会有投资风险,包括投资成本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因此“一带一路”上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第四,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美贸易摩擦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从短期看,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影响了市场对于中国出口和国际收支的预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轮贬值,对国际市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带来影响。为了防止资本大幅流动对国内经济金融造成冲击,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开放会持总体审慎的态度。短期内汇率也难以朝着自由浮动方向迅速推进。近期美国无端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对中国外汇市场带来新的压力。

    “上述这一系列因素都将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连平说。

    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货币国际化的根基是一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已经是全球经济规模第二的国家,未来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通过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强综合实力。

    “在此基础上,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连平表示。

    一是依托“一带一路”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空间。“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投融资载体、国际分工环境和市场条件。未来政府相关部门要适时做好沿线国家政治、经济、金融市场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投资和信贷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和投资安全,为“一带一路”上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保驾护航。

    二是协同推进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不能仅靠经常账户项下的跨境使用,还需要通过资本账户进行更为便捷的跨境流动,实现人民币在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可自由兑换,发展人民币交易职能和国际储备职能。资本账户要实现有序渐进开放,离不开汇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具有良好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防止国际资本大进大出对本国经济金融产生冲击,也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是决定资本账户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的重要因素,进而也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需要继续扩大规模并拓展深度,尤其是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需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推进国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境内人民币资产投资。未来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要协同推进,共同助力和保障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拓展人民币货币计价和储备货币职能。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最主要的成果体现在商品和服务贸易有关的方面。但在金融领域,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尚有不小的距离。人民币最终能否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方面的表现十分关键。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是推动人民币实现计价功能和储备功能的重要抓手。未来既要发挥中国规模庞大的优势,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现货;还要发展期货市场,进一步扩大石油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要使人民币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一方面要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往来,在结算和投资职能的基础上,拓展多国储备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创新适合国外央行配置的人民币固定收益资产,满足国外央行对资产多样性和平滑期限结构的需求。

    四是稳步大幅增加黄金储备。人民币国际化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做依托之外,还需要拥有坚实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清偿力。黄金不仅被普遍认为是抵御通胀和货币贬值的有效工具,而且其保值增值功能越来越为市场所共识。参考美欧持有的黄金储备规模,考虑到人民币要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未来外汇储备增长会较为平稳甚至减少,而黄金储备比重至少应提高到15%~20%。黄金储备规模和占的增加将为人民币国际信用和国际清偿力的增强带来有力的支持,有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效的信用保障。

    五是发展和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体系。目前人民币离岸中心主要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周边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可以考虑在中亚、中东等地区和金融市场发达、影响力相对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布局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了使人民币离岸市场健康发展,未来应该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和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创新吸引投资者的人民币计价离岸金融产品,加强对离岸资金流动和衍生品交易的监测,密切人民币离岸、在岸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和业务往来,探索并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管理机制。

    六是构建和完善系统性的银行全球经营网络。应支持大型国有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中型银行做好国际化发展的规划,与本土企业走出去相呼应,将银行国际化发展纳入我国金融发展战略之中,有序地加以实施。商业银行作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应该在投融资资金配置、信息交互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应该加强与国外银行在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拆放和报价做市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出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

    七是加强和拓展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清算模式在效率方面的不足逐渐显现。为了满足市场主体对人民币跨境资金清算、结算安全高效的要求,中国央行推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相当于修建了自己的人民币国际化高速公路,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想要扩大CIPS的全球影响力,不仅需要丰富系统功能和产品类别,完善报文系统等,还需要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未来上海应该扩大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互联互通,将CIPS的使用推广到更多地区。

(编辑 上官梦露 策划 朱宝琛)

  • 相关资讯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