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英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电力系统正从“传统化石能源主导”向“新型新能源主导”加速转型。笔者认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新”不仅是能源结构调整,更是理念、技术与模式的全面革新。
第一,从“被动接纳”到“主动破解”,直击新能源并网消纳痛点。传统电力系统因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曾直接导致了“弃风弃光”现象的发生。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实现了从“被动接纳”到“主动消纳”的转变。2022年至2024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源网荷储各环节的高效协同、智能可控让新能源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多源协同”。
第二,从“简单替代”到“协同优化”,探索绿色转型的成本与效率平衡。绿色转型并非简单的风光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是通过技术组合与多能互补达到成本最优。例如,华民股份云南祥云经开区的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利用风光互补以及储能配置,为多个不同负荷主体提供辅助电源和风光最优比例,综合用电成本相较传统能源下降13%至15%。这表明协同优化策略能够有效平衡绿色转型中的成本与效率关系,为能源结构升级提供了经济可行的实践路径。
第三,从“各自为战”到“统筹布局”,构建全国能源优化配置新格局。2023年、2024年,国家电网投资总额分别为5277亿元、6083亿元,2025年预计将首次突破6500亿元。大规模电网投资正加速推进跨区域输电通道和智能化调度平台建设。10月8日,我国首个以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工程——±800千伏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面建成投运;广东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开创了远海风电海陆一体输电新模式。这些重大工程标志着我国电力系统正从区域自平衡向全国资源优化配置跃迁,为新能源大范围消纳和全国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电力系统的三重革新,本质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重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中心”转向“以新能源为中心”,从“单一功能”转向“多元协同”,从“资源局限”转向“全国拓展”。这些革新不仅使新能源发展突破了瓶颈,更为“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路径。随着技术成熟与模式深化,新型电力系统将成为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支撑,推动我国在全球能源变革中走出中国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