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活动 > 正文

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正全面构筑

2025-10-25 01:41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冯思婕

    10月19日至10月25日,2025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以下简称“IROS2025”)在杭州召开。

    据悉,IROS2025共吸引了全球数千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杭州,共议机器人技术前沿趋势。本届会议不仅吸引了ABB(中国)有限公司、发那科(FANUC)等国际工业机器人巨头,还汇聚了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同台竞技,成为观察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变迁的最佳窗口。

    新成果纷纷亮相

    《证券日报》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机器人跳舞、机器手抓物等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围观,每家企业的展区都配备了专业的英文讲解员,以接待前来咨询交流的国外友人。

    南京一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目科技”)自主研发的全球最薄可商用仿生视触觉传感器在本次展会正式亮相,其仿人体指腹形态的设计使产品厚度仅为行业同类产品的一半。该产品通过内置摄像头捕捉材料形变并经AI解算触觉信号,被业内称为给机器人装上“能看见触感的眼睛”。

    “这解决了机器人物理世界交互的核心瓶颈,让精密抓握、柔性操作成为了可能。”一目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智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落地成果更显产业成熟度。杭州康基唯精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精医疗”)的腔镜机器人,目前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以及胸外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唯精医疗产品经理郑丹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比于人形机器人,腔镜机器人在实际落地方面更加成熟和领先,医院和医生都非常认可这款产品,“它不仅仅是通过远程操作给医生带来更稳定精准的手术表现,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效果,还能通过更简单直观的操作降低医生的培训周期。”

    技术与生态优势渐显

    这场国际盛会选择在杭州召开,有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全面崛起的重要因素。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数据,在过去5年中,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全球领先,多达5688件。

    在杭州,200余家机器人企业构建起了完整生态。1.2万平方米中试基地打通量产链路,35个典型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医疗等领域,最高200万元的场景奖励政策持续激发创新活力。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集群效应,吸引了一众国际企业选择将其中国总部落户杭州。

    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与生态的双重优势加速显现。当前机器人产业呈现“工业先行、消费跟进”特征,在汽车生产线、港口物流等领域普及率快速提升,医疗、家庭服务等场景的突破也正在酝酿。据GGII(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左右,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也应看到,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国产机器人在高精度减速器、高端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上仍有差距,部分关键材料仍需依赖进口。

    对此,政策与市场正形成合力破局。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设立机器人相关产业基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多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市公司构建起竞争壁垒,相继成为了细分市场的主导者。

    从学术交流到产业合作,IROS2025的举办有望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是世界对中国研发实力的认可,更标志着中国正在实现从“技术跟跑”向“生态引领”的角色转换。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