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MIT王瑾:小米是无边际“协同生态圈”的最佳实践者

2018-06-05 11:38  来源:证券日报网 王瑾

    小米是现在备受关注的企业,但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大家对小米的认识都还不够。尽管雷军登上了《连线》杂志封面,但西方商业界对小米还是缺乏了解。我看到一篇西方的报道就提出:“它们(小米)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低成本的手机制造商,但它们真的能够成为创新的领导者吗?”

    这种看法很有代表性,但我觉得是个伪问题。因为问题的提出者不了解,小米在做一件非常酷的事情,就是在实践“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SectorswithoutBorders)这个模式。在我看来,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是在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冲击下形成的垂直跨界的经济格局(verticaleconomy),是一种必然趋势。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参与其中。但跨界的生态圈有两种。一种是垄断型的生态圈,另一种是协同型的生态圈。小米属于后者,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它都是协同型生态圈的最佳实践者。

    垂直跨界的浪潮正在兴起

    2017年,我开始注意到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科技公司跨界进入媒体和内容产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等都先后进入了媒体和内容产业,那时我就称这种现象为垂直跨界。比如谷歌居然还跨越进入了电信行业,成为了移动虚拟网络的运营商,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和IPTV的服务,甚至修建了海底电缆。同时,美国的电信产业,像Comcast也跨入了媒体产业。国内也有这一现象,阿里、腾讯、百度都相继进入了媒体和内容产业。(但国内的政策不允许科技公司跨界成为运营商

    我很快就发现,科技、传媒、电信产业三者之间的相互跨越,只是冰山一角。传统的产业生态圈被破坏殆尽,跨界现象已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美国麦肯锡公司做了一次调研,访问了全球37个行业的300多个CEO,发现1/3的CEO都在思考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实现跨界。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在推动,我称之为“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SectorswithoutBorders)。

    在西方,这一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就是亚马逊。有个玩笑是说,阳光底下的一切都是亚马逊想要做的。亚马逊的业务领域,从最初的电商、到数字阅读、到云计算、到无人机、到食品连锁超市、到时尚服装,非常地多。亚马逊也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国内也不乏亚马逊式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但是它们都不是“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的理想形态。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要先定义“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有哪些特征。

    无边际生态圈的关键是协同性

    为什么会出现“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这一现象?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电子数据的增加、移动接口的普及和AI的发展,提供了产业跨界的可能;二是消费者追求无缝连接的服务,促使企业纵向跨界发展。这是第三次互联网浪潮所带来的一个趋势。

    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通常具备以下七个特征:

    1、一家企业同时在多个行业竞争;

    2、新进入的行业跟原本业务表面上的相关性较弱;

    3、新建的生态系统包括不同的合作伙伴、通过数字接口,给消费得提供多行业解决方案;

    4、这是一个网络型的生态,不光只有一家企业独大,而是有多个合作伙伴,目的是产生协同效应(synergy),伙伴之间相互依赖、共生共荣;

    5、生态圈的伙伴之间共享电子数据。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一定是一个数字化(digital)生态系统,它的形成极端依赖电子数据;

    6、生态链中的合作伙伴之间通过合同制定正式的规则,比如,提供数据、访问数据和共享数据的路径;付款模式;支出和收入的分配等等;

    7、消费者不用离开这个生态圈,就能够在毫秒之间,享受端到端(end-to-end)的综合服务体验。

    这七个特征中,最核心的是第四条——协同性。理想的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应该是协同性,而非垄断性的。我们可以看到,亚马逊进入了很多行业,但大都是以收购的形式,在各个行业形成子公司。在亚马逊的生态圈里,各个公司不是合作的关系,甚至有时候亚马逊会和它旗下的子公司产生竞争。比如Nucleus曾获得Alexa部门560万美元投资,亚马逊是它的最大的投资者,但Nucleus联合创始人说:“EchoShow很可能模仿了我们的创意”,最后他们退出了亚马逊的生态圈。

    同样的,阿里、腾讯等公司的生态圈也有类似的问题,通过控股或并购的方式搭建成的生态圈比较像是托拉斯。那么,有没有超越这种闭环形态,更加开放和合作的生态圈呢?有的,小米就是一个例子。

    小米的潜力无穷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是非常有远见的企业家。2013年他就想到,除了手机小米还能卖什么?小米从那时起就开始搭建至今有一百多个初创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为物联网的前景铺路。这些公司都是小米的合作伙伴,提供互联网逻辑下的产品,让顾客有意愿不断地到小米买各种各类的产品。

    雷军说,小米不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我个人觉得这个定位是准确的。因为小米最终的布局是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它的特征就是要共享数据,是数字化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说,能够形成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的一定是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的公司。

    小米的生态系统和亚马逊的有什么不同呢?用国外的说法,亚马逊建立的是围墙里的花园(awalledgarden),尽管花园里很美好,但外面的其他玩家进不来,里面的人也不想出去。小米建立的却是多个伙伴共同形成的开放的生态圈,搭建了一个枢纽型(hub)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小米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不是子公司,而是兄弟公司,生态圈是一个大联盟。每家公司都是独立的公司,小米对生态链公司的投资也只占很小比例,并不追求控股。这样一个环境里,资本只是创建关系的一个纽带,而价值观、产品观、方法论,才是整个生态系统繁衍下去的根本。

    在我看来,最理想的“无边际的产业生态圈”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挣不够”到“够了就好”。前一阵子雷军强调,小米的硬件产品综合净利润不超过5%,可以说非常契合这一理念。对待生态系统的合作伙伴,小米的态度是不仅不占便宜,而且还要吃亏。

    小米搭建的生态系统最重要的逻辑,其实就是“利他即利已”。我的演讲结束后,有几位教授朋友提醒我应当多做些国内产业生态圈的研究再下结论,认为我有追捧小米之嫌。但我就事论事,从“协同生态圈”的课题研究往下走,自自然然地就会邂逅小米。我喜欢小米的模式,认同小米背后协同成长的理念,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精神与互联网的价值观。作为MIT人,吸引我注意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价值观。

    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像小米一样,形成大大小小的利益共同体,我们就会看到无边际的生态系统成为现实,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可持续的竞争力。我期待小米的未来将越来越好,因为它的潜力无穷。

    (作者系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比较媒介系、全球文化研究系讲座教授,本文为王瑾5.25日在传媒大学海外名师讲座“无边界的产业生态圈”节录)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