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
从0到13.91万亿元 公募基金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崛起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6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4家,基金数量5849只,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3.91万亿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募基金源起于一个并不被特别关注的地级市——淄博。1992年11月份,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成为我国内地成立的第一家投资基金。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成长,公募基金取得了显著进步。展望未来,公募基金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曾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组组长的王连洲近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开启“快捷键” 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
6月17日,财政部发布的第十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再次传递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信号。
该成果显示,在资产管理方面,双方欢迎就“一参一控”政策涵盖符合条件的外国金融机构事宜展开进一步讨论。中方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基金管理人将其独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转换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并允许其保持业务的连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陆家嘴论坛上也宣布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多项务实举措。其中包括: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允许合资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东实现“一参一控”;适当考虑外资银行母行的资产规模和业务经验,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准入限制。
昨日5家申报科创板上市企业全部过会 6次审议会议企业过会率100%
根据上交所公告,6月19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召开了2019年第5次及第6次审议会议,两场会议分别审议的发行人为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乐鑫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审议结果,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同意上述5家企业首发上市。至此,科创板上市委前6次审议会议共审核了16家企业的首发申请,相关企业全部过会。
【上海证券报】
光峰科技13年潜心研发 只为一束改变世界的光
从亮相春晚、点亮故宫走进人们的视野,到成功过会即将变成公众公司,光峰科技只用了100多天。但打破传统光学巨头的垄断,让中国人原创的这束“光”为世人所接受,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光峰科技用了整整13年。
“你看得见的,是源于这束光的产品。你看不见的,是这束光所凝聚的力量。”光峰科技创始人李屹博士用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评价自己和伙伴们一路走来的切身体会。
*ST利源虚假陈述案长春开庭 严义明律师呼吁投资者积极维权
6月19日,投资者诉*ST利源及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案在吉林省长春市人中级人民法院开庭。4名原告要求2被告共同赔偿因虚假陈述造成的投资差额损失、佣金、印花税、利息,及承担该案全部诉讼费。目前庭审已完成所有程序,案件将另行宣判。
上证报记者了解到,原告的主要起诉理由和核心事实,是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未依法及时公告和信息披露滞后。
实达集团拟定增募资13亿元还贷
实达集团今天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24亿股,募资不超过13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其他有息负债。
支持实达集团此次再融资的是郑州航空港区兴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创电子”),这是一家地方国企。据披露,兴创电子为郑州航空港兴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隶属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报】
*ST步森原总经理辞职上演“罗生门”
*ST步森6月18日晚披露回复浙江证监局的公告显示,2019年1月中旬,时任总经理的陈建飞当面向董事长赵春霞汇报2018年度公司工作情况后,提出辞去总经理职务,并当场签署未填写日期的书面辞呈,请董事长安排合适时机处理。因此,辞职是陈建飞真实意思表示。2019年5月24日,综合各方面情况,董事长将陈建飞的辞呈提交董事会。随后,陈建飞突然提出不愿意辞职,具体原因不详。6月12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罢免公司总经理的议案》,免去陈建飞总经理职务。
2018年度券商经营业绩排名出炉 中信证券强势领跑
6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2018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情况》(简称“排名情况”),除了营收净利等重要财务指标得到公布,证券公司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以及境外子公司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等情况也浮出水面。
保险资管业积极提高研究发展能力
近年来,保险资产管理业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运用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绝对收益,实现了保险业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双重驱动。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日前表示,随着保险资产管理业的发展,行业面临的许多问题需要汇集专家智慧和研究力量,搭建务实高效的研究合作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做好行业的前瞻性和统筹性研究,为监管决策和行业的发展提供研究支持。
【证券时报】
维也纳酒店涉“洋名风波” 母公司锦江股份接受考验
酒店行业进入多事之秋,近年来频频曝出卫生、隐私、安全等问题,引起民众广泛讨论。日前,维也纳酒店因“洋名”而被官方通报,登上热搜。维也纳酒店随后对此发表声明称,“维也纳酒店”为合法经营使用品牌名,已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但是海南民政厅的回应似乎并非完全认同。
作为持有维也纳酒店80%股份的锦江股份是否会帮忙“出头”?一位接近锦江股份的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目前与海南省有关部门的沟通仅限于维也纳酒店层面。该人士的态度也较为乐观,他说:“应会有个沟通结果,因为加盟商使用维也纳酒店注册商标是合法合规的。”
绩差股会不会进入“仙股”时代
绩差股和退市股的下跌行情似乎还看不到尽头。截至昨日收盘,沪深两市共有7只股票股价低于1元,其中处于退市整理期的退市海润跌至0.14元,成为史上最便宜A股。
这让人联想到港股。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香港2000多只挂牌公司股票中,股价低于0.1港元的约150只,低于0.5港元的约600只,低于1港元的约900只,因此,用仙股遍地来形容香港市场并不为过。这种情况未来会不会也出现在A股市场上呢?
民企纾困一年间:有的成功上岸 有的继续跋涉
自去年年中京深两地分别出现首家民企成功获得国资纾困驰援算起,至今将满周年。一年间,多路纾困资金加速入场,尤其是各地政府主导的全国性纾困行动星火燎原般展开,百余家民营上市公司宣布已经或将获得国资纾困。
不过,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实操界人士透露,在部分纾困项目进展顺利的同时,一些项目也存在纾困资金与民企对接不顺畅的现象,这意味着,在部分民企或实控人成功度过流动性危机,出让控股权之后坐享“非控股股东红利”的同时,另外一部分民企及其实控人仍将继续跋涉于流动性吃紧的境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