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信托 > 正文

2020年下半年怎么投?降低不动产投资比例 增加金融类资产配置

2020-06-24 11:06  来源:新浪财经

    2020年的疫情不仅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冲击,在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之下,一切曾经对2020的预估都值得重新思考。即将到来的2020年下半年,毋庸置疑将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新阶段,在尚未见终点的全球疫情蔓延下,整体市场的波动、政策法规的导向,甚至是经历了密集的资本市场“活久见”系列后,投资人的心态也会有所变化,我们值得在这一时间节点,重新审视这个一切有待规划的新阶段。

    内容摘要

    疫情冲击黑天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上呈现出新特征的中长趋势。同时,中美摩擦和逆全球化加速或对我国产业链造成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中枢下行、增长动能切换将是经济“新常态”的现实。

    基于经济及政策环境的新情况,站在资金端的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境内居民资产配置将发生以下变化:降低不动产投资比例,增加金融类资产配置;金融资产配置向多资产组合转换。

    出于对资产配置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量,建议将优质信托产品作为核心资产重点配置,并积极挖掘其他类固收资产,丰富投资组合。与此同时,保留一定的现金类资产头寸,以捕捉金融资产的交易性投资机会,并适度配置权益类资产,分享中长期投资价值回报。

    1

    宏观经济及政策面探视

    2020年下半年,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将逐渐复苏,疫情这只黑天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上呈现新特征的中长趋势,境内经济将迈向低增速、高质量增长的新格局。三大经济政策主线开始发挥作用:货币环境维持宽裕、“房住不炒”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金融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落地敦促标准化资产替代。

    境内经济新趋势:疫后经济增速修复,中长期进入低增速、高质量增长的新格局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超预期发酵,物理隔离及推迟复工冲击生产及居民消费,对国内宏观经济造成短期负面影响,第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回落6.8%。目前全球逐步进入疫后新阶段,新增确诊逐步减少、疫苗研发工作稳步推进。在我国宽财政和宽信用政策逆周期调控持续发力托底的背景下,未来两到三个季度,国内经济增长、各项经济活动大概率向近年均值水平收敛,经济增速修复值得期待。

    疫情冲击黑天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上呈现出新特征的中长趋势。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汽车保有量、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方面已进入饱和期,同时,中美摩擦和逆全球化加速或对我国产业链造成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中枢下行、增长动能切换将是经济“新常态”的现实。中长期来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世界工厂地位不会本质改变,中国将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大新领域资源投入,加速内部经济循环的建设,未来我国经济将走向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和新经济支撑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之路。

    政策护航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宽货币持续,地产坚持房住不炒,标准化替代促降杠杆降成本

    宽货币持续。

    新冠疫情爆发后,为了纾解实体经济流动性困难,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中期中国经济在渐进修复的过程中仍需要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保驾护航,宽货币将持续。

    地产调控坚持房住不炒基调。

    房地产市场的自我强化形成了资金的虹吸效应,对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政府政策坚持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疫情后央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过程中,房贷利率也难免走低,但房地产信贷政策仍保持审慎态度,坚持房住不炒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

    标准化金融资产提质增量促降成本降杠杆。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融资成本高、负债率高企已构成整个经济体风险。金融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引导资管机构资金向资本市场配置,增量资金的进入将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质上量,为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投融资效率,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是中国经济“降成本”、“降杠杆”的有效措施。

    2

    资产配置进入金融资产多资产组合新时代

    基于经济及政策环境的新情况,站在资金端的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境内居民资产配置将发生两大长期趋势性变化:

    1

    降低不动产投资比例,增加金融类资产配置

    地产调控坚持“房住不炒”,且政策表现出很强的定力,近三年来,一线城市住宅价格已经进入平台期,二、三、四线城市住宅价格的涨幅也有所趋缓。此外,中国老龄化加剧,22-50岁壮年人口比例持续下降。房地产的投资吸引力正在悄然降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投资的工具和产品日益丰富,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投资渠道,帮助居民资产的保值增值,居民配置金融类资产的吸引力在相对增强。

    2

    金融资产配置向多资产组合转换

    从需求端来说,一方面传统“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日益稀缺,且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收资产绝对收益持续下降,需要扩大资产配置范围实现收益目标。另一方面退出机制逐渐生效,促进风险定价的回归,期望较高的回报率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多资产配置是控制风险,从而获得长期收益的核心驱动力。从供给端来说,中国金融投资产品日趋丰富,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金融资产配置向多资产组合大势所趋。

    3

    新资产配置时代下的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现金资产类

    建议保留一定头寸,捕捉金融资产交易性投资机会

    随着居民资产配置向高流动性的金融类资产转移,投资者在不同类资产间切换的需求加大,对资产及资金流动性的需求提升。因此,建议投资者保留一定的现金类资产头寸,以捕捉金融资产的交易性投资机会。

    类固收资产

    资产配置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基石,建议将优质信托产品作为核心资产重点配置,并积极挖掘其他类固收资产,丰富投资组合

    将优质信托产品作为核心资产进行重点配置

    过去10年来,信托公司成功挖掘到住宅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消费金融等风险可控且存在超额收益的板块,给投资者创造了亮眼回报。因政策调控、监管趋严、标准化替代、竞争加大等原因,未来信托产品的供给和收益率将长期下降,但信托公司凭借深耕实业的优势将持续提供优质超额收益资产:在政信类领域,为对冲疫情影响今年基建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一定机遇。房地产行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作用重要,且经历3年调控以来行业风险得到控制,行业基础坚实、韧性犹在。消费金融走向阳光化,作为重要的补充融资手段,消费金融行业仍然存在不错的投资机会。建议投资者在固收资产组合中,继续将有优质资产获取能力和优越的风险控制能力的信托公司发行的相关产品作为核心资产进行重点配置。

    探索其他类固收资产机会,丰富固收组合标的

    在政策的引导下,更多资金将会通过债券市场流入实体经济,以更低的成本反哺经济,从长周期看标准化资产对非标资产融资工具替代大势所趋,优质非标资产供给将持续承压。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丰富固收资产投资标的。目前市场上类固收产品主要包括:纯债型产品、可转债、美元债等。纯债型产品是固收领域的传统配置资产,绝对收益水平较低。可转债兼具股性和债性,在权益市场下跌时具有一定的抗跌性,市场上涨时又能够博取一定的收益。美元债是内地企业在海外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券,相较于国内债券存在一定的超额收益。

    具体投资方面,由于目前经济下行,部分企业经营承压,过往激进融资兑付压力加大,建议一要加大对信用风险甄别力度,并分散化投资,控制债券投资风险。二是纯债券投资的收益不高,有必要进行多资产投资,提升潜在收益空间。

    权益类资产

    适度配置,分享中长期投资价值回报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依然存在,我国资本市场向健康、成熟的方向不断前行。在国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看好中长期证券市场的发展。低利率环境下,泛固收资产收益回报较低,权益资产弹性高,适合中长期价值投资,是投资者资产组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议投资者适度配置权益类资产,分享中长期投资的价值回报。

    在权益市场具体投资标的上,随着资本市场建设完善、投资者机构化趋势巩固,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发现功能提升,优质的公司、资产将会获得资金的青睐。我们看好资本市场有业绩驱动、内在价值高、符合产业升级趋势的板块。投资产品方面当前资金向头部管理人集中趋势加剧,建议选择有长期超额收益发掘能力的优秀管理人管理的股票型产品,包括多头策略灵活配置的阳光私募产品、指数增强产品、定向增发、打新产品等。

    另类资产

    适度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改善组合风险收益特征

    另类资产和传统股债资产特性不同,与股债资产的相关性低,有很好的分散投资风险作用。建议投资人适度配置另类资产,以分散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改善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另类资产包括黄金、量化对冲等。当前全球处于低利率环境,负利率政府债券规模扩大,逆全球化升温导致全球政经摩擦加大,黄金资产有一定的保值和避险价值,并可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具备长期配置价值。量化对冲产品加入了股指期货对冲操作,以获取股票组合的阿尔法收益为主要目的,具备较好的绝对收益特征,建议适度配置。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