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保险 > 正文

“双11”保险业低调前行 奇葩产品花式促销匿迹

2021-11-11 00:11  来源:证券日报 冷翠华

    本报记者 冷翠华

    今年“双11”期间,各个行业的促销活动异常热闹,但保险业却显得格格不入,异常低调,仅有少数险企推出部分品牌宣传活动。

    互联网保险缘何从热闹非凡变得低调前行?综合多位受访人士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保险产品的特殊属性不适合打折促销;二是随着互联网监管趋严,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意识到应放弃“抓眼球”,而谋求“真创新”;三是受宏观经济低迷和疫情影响,部分互联网场景性保险需求减少。此外,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保险将呈现波浪式前行式的发展趋势。

    凑热闹的越来越少

    “‘双11’保险业的集体低调是周期性的必然结果。”深圳市靠谱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吴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吴军认为,从外部因素看,受宏观经济低迷和疫情两大因素影响,消费者保险消费意愿下降;从内部因素看,保险业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快速发展的网络互助、低价保险,叠加行业自身欠成熟,误导销售、退保黑产等现象时有发生,均快速消耗了存量市场,干扰消费者正确保险消费理念的形成。同时,监管机构加大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督力度。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产业链上的相关方,都意识到厉兵秣马、休养生息才是最重要的。

    新一站保险网总经理国婷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与普通商品不同,其本质是服务,而不是一件“物品”。普通商品在特殊时点推出活动,最大的吸引力是价格实惠,商家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来促进销售。但保险产品受精算原理等限制,很难在价格上进行让步。同时,很难通过促销活动实现大规模销售量。

    水滴保险经纪总精算师滕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产品不像其他电商产品可以随意打折或用券促销,难以通过价格来促进销售。同时,与衣服鞋帽、食品饮料等高频消费品不同,保险属于低频消费产品。从本质上看,险企通过“双11”活动来提高销量的可能性并不大,更多是借助“双11”时点进行品牌宣传。

    围绕保障真创新

    当前,互联网保险创新的关键词包括数字化、精细化、智能硬件、慢病管理以及UBI等。

    吴军表示,保险创新从保险销售渠道拓展到互联网,再到保险内涵的不断延伸:从单纯的保险保障变成“保险+健康管理+医药”“保险+养老”“车险+UBI”等;各类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也纷纷开始与险企跨界合作,涉及人身险、财产险等多个领域。

    随着行业的发展,互联网保险的创新空间很大,内涵会持续变化。吴军认为,“互联网保险正向数字化保险演化。”以IT技术、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从新型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到渠道创新,再到保险公司两核、保全、理赔等环节的创新。

    国婷丽表示,保险必须提供风险保障,创新也必须围绕保障展开,识别细分风险,深挖客户需求,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根据消费者的财务、家庭等情况,打造适合的产品及产品组合。

    滕辉认为,早些年出现的一些“奇葩险”,实际上并非真正的保险创新,而是在业务探索过程中走偏的结果。今后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将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推动产品供给侧改革,推出更多普惠、高性价比的产品;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加保险的可触达性,使消费者可以更便捷、更灵活地购买到符合需求的产品;三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精准识别风险和定价,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

    长期看好互联网保险市场

    互联网保险严监管趋势明显。比如,去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今年2月份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10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互联网财险的监管新规也已经在征求意见。严监管之下,互联网保险市场将走向何方?

    吴军认为,分析最新监管政策可知,险企不允许价格战,不鼓励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反对单纯追求规模增速而忽视系统性风险的短期行为。互联网保险在内的保险业应该着眼提质增效、有序竞争、稳健发展。

    短期内,互联网保险的格局会发生改变,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互联网中介的格局也将重塑。整体来看,互联网保险市场将呈波浪式前行,长期看好。

    国婷丽认为,短期内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可能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互联网经营的产品将逐渐升级,产品期限会延长,管理也将更加规范。

    滕辉表示,互联网保险市场短期可能将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但长期将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互联网保险将出现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消费者会越来越熟悉并接受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在行业创新方面,互联网保险将承担先行者角色。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