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傲男
9月23日,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新石器无人车的第10000台整车在浙江桐庐正式下线交付,不仅标志着全球首个万台规模的无人配送车队由此诞生,也意味着“无人配送”行业从技术验证步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新时期。
交付现场,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初我们设定的年度目标是交付过万台,目前进展速度超出预期。今年第四季度,我们将维持每月两千台以上的产能和销量,全年交付量预计突破1.5万台。”
“第10000台车下线是新石器迈出的一小步,也是无人配送行业发展的新开始。”余恩源表示,相信无人车未来将重构整个全球的物流基础设施,为客户更好地降本增效。
在经营层面,他提到,公司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实现现金流转正,并已开始为明后年的市场爆发做准备。“明年仅国内市场需求预计就将达到4万至5万台,后年全球需求有望突破10万台。我们正积极扩产桐庐等工厂的产能,并与多家主机厂协同合作,强化生态能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需求增长。”
有分析认为,一万辆的交付量不仅验证了企业技术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还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商业可行性,加速盈利进程,强化市场信心并吸引资本投入。从行业层面看,大规模部署无人车有助于推动无人配送在城市物流中的普及,为行业标准制定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核心支撑,推动整个无人配送领域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除了快递场景,新石器无人车还加速在即时物流、生鲜配送、医药冷链、团餐运输、社区零售等场景的部署,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驱动力。今年下半年以来,新石器通过与滴滴货运合作,向实时调度物流延伸。预计到今年底,新石器在快递以外场景的无人车铺设量将达4000台至5000台,其中大部分用于实时物流调度。
随着规模扩张,挑战也随之浮现。余恩源坦言,当前无人车面临的最大挑战集中在社会舆论与安全两方面。
他认为,当单个城市运营车辆达到数百甚至上千台时,无人车与城市交通体系的融合仍需过程,公众接受度也需要时间积累。“例如,遇到堵车,人们对有人驾驶的车辆可能只是按喇叭,但对无人车则容易产生情绪化反应,甚至通过社交媒体放大负面感受。”因此,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系统性地传递无人车的正面价值,包括其在低碳减排、绿色环保、城市治理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增强公众认知与信任。
另外,对自动驾驶车辆而言,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余恩源表示,公司将持续投入最强的技术研发与运营资源,全面提升系统可靠性、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始终作为核心基石。
回顾发展历程,自2018年成立以来,新石器无人车以“让无人车普及全球”为使命,逐步完成从技术探索到规模交付。公司于2019年全球首个万台产能工厂投产,2021年获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上路资质,2024年交付量首破千台,直至如今实现第10000台整车下线。
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新石器面临双重挑战。余恩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地方性法规适配,我们需与当地政府沟通,如何推动当地建立起关于无人车、无人配送的法律法规;二是数据与运营的本地化需求,任何国家都希望数据留在本土,运营服务也要符合本地要求。这几乎相当于二次创业,挑战不小。”
余恩源认为,中国在无人车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从整车成本、供应链整合到规模化落地能力均具备显著竞争力,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未见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这是一个战略级的窗口期,希望各方共同关注并推动这一赛道发展。”
随着无人车从快递网点驶向社区街角,从冷链仓库开往商超,新石器无人车正以规模化落地能力,推动“无人配送”走向更广泛的商业应用场景。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