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鹤 见习记者 许焱雄
危机中的力帆股份,终于决定回归初心,将产业重心重新转为摩托车,集中优势力量进行自救。
8月23日,力帆发布了2019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达51.78亿元,亏损达9.47亿元,同时还公布了部分董事及高管的人事变动。接任已两年的少帅马可辞去力帆股份总裁一职,增补一直任职于力帆摩托车板块的原集团常务副总裁杨波为董事,并聘任杨波为公司总裁,聘任一直负责进出口板块的邓晓丹、分管汽车板块质量和研发的骨干李金龙、任亚军为公司副总裁,任亚军为公司总工程师。
从这新一轮的人事任命中,能看到力帆接下来的自救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以摩托车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将摩托车及进出口业务调整为经营重心,增加现金流,回归企业经营的本质——利润。同时,汽车业务将执行“聚焦产品、锁定细分市场、从汽车制造商向汽车贸易与服务商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新任总裁为力帆第一位外贸业务员重拾摩托车为支点
“我98年作为力帆的第一个外贸业务员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力帆股份新任总裁杨波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我接手以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梳理我们公司现有的优势产品,看哪些产品还有利润。分析下来,我们的结论就是公司接下来要调整产业重点,重新以摩托车为支点,进行内部挖潜,把有利润的产品订单先做起来,用订单重拾供应商的信心,不坐以待毙。”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重庆市政府在多个文件中均提到了摩托车行业。“以前汽车发展得太快,忽略了摩托车,但现在政府发现摩托车一直在自强不息,所以开始给予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重新树立摩托车支柱产业的地位。”杨波说道,“近期行业有一些好的声音,一是近几个月有几个大城市开始解禁摩托,比如西安,国内市场有望焕发第二春;二是国家对150cc排量以下的车型免征购置税。”
记者查阅力帆股份历年年报发现,自上市以来,力帆股份的摩托车业务十分稳健,几乎每年均能为公司提供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毛利率长期稳定在15%左右的水平,以此计算,每年摩托车板块大致能为力帆提供4.5亿元以上的毛利。杨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力帆接下来集中资源发展摩托车以后,每年实现稳定的增长不难。而在摩托车进出口方面,力帆鼎盛时曾获得过全国摩托车出口金额第一的名次,出口销量也曾接近百万辆。近年来在汽车上“蹉跎”了些岁月后,力帆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归初心。
高管均为技术及业务型发力高端、海外、电动摩托车市场
根据公告,新任总裁杨波曾任重庆力帆实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部长;新任副总裁邓晓丹曾任力帆汽车海外办事处主任,重庆力帆实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新任副总裁李金龙曾任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工程师、外检室主任、进货质量部副部长、部长,力帆股份质量中心主任、总裁助理;新任副总裁及总工程师任亚军曾任重庆力帆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开发部长、副总经理、总经理,力帆汽车研究院院长。可以看到新提拔的高管均为力帆内部技术及业务骨干。
“我的摩托车团队,很多都是我从日系品牌,比如本田挖过来的,因为知道怎么打造品牌。我的团队现在很稳定,我对他们很有信心。”杨波向记者说道,“接下来,我们会重点打造我们的力帆KP系列高端车型,定位以时尚和智能化为主,高端车型毛利较高。前些年新能源投了很多钱,但是利润没起来,现在要回归利润本质,也就是卖一台车就要挣一台车的钱,这样生产经营才能慢慢循环恢复起来。”杨波还透露到,明年力帆的摩托车业务在南美市场会有很大的突破。
而在锂电电动摩托车领域,据力帆股份透露的数据,目前小牛电动排名国内市场第一,而力帆排名第二。不过受限于公司现状,力帆的锂电电动摩托车并不自己生产电机、电控系统,而是交给高端供应商进行定制,而力帆主要做整车的设计、生产及销售。
“我们虽然回归摩托车主业,但是不代表我们会放弃汽车产业,我们的厂房,模具等等这些有形的、无形的资产也不会放弃,仍然会让它们物尽其用。”杨波说道。
杨波表示,上半年力帆降低并控制低排放标准汽车的库存,加快资金回笼。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力帆亦在探索/验证发展二手车业务的可能性,首批二手车将于本月底发往俄罗斯、埃塞俄比亚。同时,依然会大力发展平行汽车进口,探索汽车改装等业务。而在新能源领域,力帆将根据前期新能源产业投资经验,对现有新能源产业进行梳理,逐步落实“由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发展目标。
可以看到,虽然力帆股份身处困境,但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自救,顺应市场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将摩托车及进出口业务调整为经营重心。或许,通过管理层的更换和工作重心的调整,新的管理团队会带着力帆走出困境。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