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已成多数人的共识。在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被第三次写入,“大数据”被第六次写入,而“智能+”则首次亮相。
报告指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
事实上,在去年两会的压轴记者会上,“智能+”一词便已提出,今年则正式写入报告。有分析人士分析认为,“智能+将成为中国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强力助推器,行业智能的发展将推动供给侧的产业升级,智能+也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界的企业家今年又提出了多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提案。例如,李彦宏今年的三个提案均与AI有关,马化腾的提案之一建议“加快研究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规则问题”。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金融服务应先行智能+,强化资金资产配置精准化、作业流程自动化、风险防控实时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特征,以为实体经济提供可得性更强,效率、个性化定制程度、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更便捷、增值服务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例如,蚂蚁金服打造了小微服务新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干预”,已累计为13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贷款服务。
实现“智能+”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创新模式、创新服务,主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智能+制造”向前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以抢占先机,并发挥本地的实体经济优势。为确保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少地区对基础理论创新、智能芯片开发与制造亦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度。
然而,要实现这个层次的突破,聪明的“血液”十分重要,它们不是简单地响应需求、满足需求,而是尽可能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创造需求。有理由相信,智能金融服务水平较高的地方,在同等条件下,其“智能+”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较快,竞争力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