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峥
近日,一则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的讲话视频在网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视频主要内容为许家印2017年5月14日,在恒大集团帮扶乌蒙山区扶贫干部出征壮行大会上的讲话。视频中,许家印首度披露了童年的贫寒以及成长的经历,并感慨道恒大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社会给的,誓言一定要打赢乌蒙山区脱贫攻坚战,不脱贫不收兵。

据悉,在全国政协鼓励支持下,恒大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从2015年12月份开始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三年无偿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和保障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确保到2018年底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17年5月份,恒大将帮扶范围扩大至毕节全市10县区,再无偿投入80亿元,累计投入110亿元,派出2108人的扶贫团队,到2020年帮扶毕节1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五年无偿投入110亿元对恒大来说不是一件难事,最难的是要派一支能吃苦耐劳、能奉献、能打硬仗、能出思路、能出管理、能出办法、能出技术、能激发当地干部群众内生动力的优秀扶贫团队”,许家印表示,集团董事局决定选派321名常驻县、乡的各级扶贫领导干部,选派1500名驻村的扶贫队员,和大方287人的扶贫团队会师,形成了2100多人的扶贫大军,决战乌蒙山区扶贫前线。

扶贫队员出征大会
在讲话中,许家印回忆起童年的贫寒以及成长经历。“我出生在河南豫东一个最穷的地方,1岁3个月的时候,母亲得了病,没有钱看病,也没地方看病,就这样走了,我就成了半个孤儿。我是从小吃地瓜、地瓜面长大的,穿的、盖的都是补丁摞补丁。读小学时,村里的学校就只有几间破草房,课桌是用泥巴做的长条台子。上中学的时候,离家比较远,每星期背着筐去学校,筐里面装的是地瓜和地瓜面做的黑窝头,还有一个小瓶子,瓶子里面装着一点盐、几滴芝麻油和一点葱花。这就是我一周的口粮。一日三餐,每餐吃一个地瓜、一个窝头,喝一碗盐水。到了夏天,天很热,黑窝头半天就长毛了,洗一洗继续吃。”
许家印回忆道,1976年高中毕业的他想去砖瓦厂找份搬砖头的临时工作,却找不到。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农村,找份工作,能够吃上白面。就在那时,国家恢复高考,许家印努力考上了大学,但没有钱读书,也没有钱吃饭,靠国家每个月14块的助学金读完了大学。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1996年许家印白手起家创立了恒大,从零开始、从小到大、从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如今发展成为超12万员工、总资产1.5万亿元、年销售规模5000亿元、年税后净利润300亿元-400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
“没有国家的恢复高考政策,我还在农村;没有国家的14块的助学金,我也读不完大学;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恒大也没有今天”,许家印深情地感概道:“恒大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社会给的,我们应该去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回报社会,我们必须回报社会。”
正是出于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坚定了许家印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决心。“帮扶毕节市,是我们回报社会最好的平台,也是我们回报社会最好的机会。乌蒙山区几乎是山连山、山环山。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老百姓,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几公里的山沟里,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是破烂不堪的草房,就靠着房前屋后一点点山坡地养家糊口,靠天吃饭,青黄不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些深山里面的村民,出来一趟要五、六个小时,很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得了病,没有钱看病也没有地方看病。很多孩子想读书都很困难。他们实在是太穷了、太苦了,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要把帮扶毕节1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作为恒大的历史使命”。

大山深处破旧不堪的老房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力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我们要完成这个非常艰巨的历史重任,集全公司的力量,全力支持乌蒙山区扶贫前线的工作。我们2100多人的扶贫团队,要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精准作战,要大干苦干实干,要深入基层、工作到村、包干到户、责任到人,不脱贫不收兵”,许家印在讲话中表示,一定要打赢乌蒙山区这场脱贫攻坚战,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力量。
据了解,截至目前,恒大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已覆盖大方县全部18万贫困人口,实现12.73万人初步脱贫。整市帮扶毕节7个月以来,共400万平方米的九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所有楼栋已全面开工,331个蔬菜、肉牛等产业基地已开工,全市已培训47608人,推荐就业37485人。
数说扶贫:
(一)大方县帮扶措施及成果
1、产业扶贫:
扶贫攻坚的核心在于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实现永久脱贫的基础。恒大集团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蔬菜、肉牛、中药材和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为每个贫困户配备至少两个产业项目,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帮助贫困人口就地脱贫。

为扶贫就业人员送行
目前,已建成蔬菜、肉牛、中药材、经果林产业化基地476个;设立1亿元的恒大产业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担保总额10亿元,已为334个蔬菜、肉牛等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4.4亿元;已引进43家上下游龙头企业。
2、易地搬迁扶贫:
易地搬迁扶贫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的目标,必须依托产业带动。针对住在深山老林里面,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房子不遮风、不挡雨的贫困群体,必须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恒大集团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建设带产业依托的新农村。
目前,50个恒大新村已建成并交付,共安置2500户10000人,县城扶贫安置区——奢香古镇已竣工交付,安置1000户4000人。

恒大援建的奢香古镇
恒大集团建设的新农村,配备了家私家电等基本生活用品,实现贫困户拎包入住,每户配建2栋蔬菜大棚,同时配备肉牛养殖、乡村旅游等作为“第二产业”,民族小镇配建商业街,同时就近配建农牧基地,确保贫困户“能脱贫、稳得住”。
3、发展教育扶贫:
发展教育扶贫,是拔除穷根的关键。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恒大集团通过建学校、强师资、设基金,全方位补足当地教育资源缺口。已建成1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完全中学和1所职业技术学院,并全部投入使用。另外,与清华大学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远程教学平台已投入使用,已培训550名教师及管理干部。设立的恒大大方教育奖励基金,已奖励资助400名偏远山区优秀教师、600名贫困家庭优秀学生。
4、吸纳就业扶贫
吸纳就业扶贫,是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针对贫困家庭实际情况,恒大集团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到恒大集团及战略合作企业就业。目前已培训19835人,已吸纳就业15959人,就业人员年人均工资4.2万元。

吸纳贫困户到恒大下属企业就业
5、贫困家庭创业扶贫
创业扶贫,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为鼓励支持贫困户创业,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恒大集团设立了3亿元的“恒大大方贫困家庭创业基金”,三年内分期分批,以贴息和奖补等形式鼓励贫困家庭创业,帮助3万人脱贫致富。目前,已扶持创业户13302户。
6、特困群体生活保障扶贫
慈善事业,是脱贫攻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援建的1所慈善医院、1所养老院、1所儿童福利院已竣工交付。设立了2亿元的“恒大大方慈善基金”,为孤寡老人养老就医、困境儿童生活学习和贫困家庭就医提供补助。另外,为14140名特困人群每人购买一份固定收益的商业保险,补足当地低保标准与脱贫标准之间的差额,实现直接脱贫。同时,组织恒大集团员工“一助一”帮扶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孤儿4993人。
(二)毕节市帮扶措施以及进展
整市帮扶毕节,恒大集团复制、推广帮扶大方县经验和做法,抓住精准扶贫的“牛鼻子”——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和就业扶贫。
1、易地搬迁扶贫
毕节市6县3区还有3.83万户、16.96万贫困老百姓住在深山老林里面,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房子不遮风、不挡雨,必须实施搬迁扶贫。恒大集团计划投入25亿元,和当地政府一道建设九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建筑面积共计400万平米,把这些贫困群众一次性全部搬迁到县城或市区,2018年国庆节前分三批全部搬迁入住。目前,九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所有楼栋已全面开工,其中三分之二的楼栋已到四层以上,二分之一的楼栋已封顶。
2、产业扶贫
恒大集团计划投入55亿元,发展蔬菜、肉牛、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并引进、培育一批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帮扶20.3万户、6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前,已开工331个产业基地。
3、就业扶贫
恒大集团组织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引进的上下游企业就地吸纳一批、恒大下属企业吸纳一批、恒大战略合作伙伴吸纳一批,帮助毕节市5万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前,全市已培训47608人,推荐就业374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