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鹏
5月17日上午,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盛大开幕。本届论坛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近百位中外高级别政经领袖、重磅专家学者齐聚深圳,聚焦全球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与投资、全球经济碎片化挑战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思想碰撞,为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探寻新路径、注入新智慧。
论坛期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就外资布局与投资策略的双向驱动和国内循环的深层改革与内需激活两大话题,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分享了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洞察。
外资布局与投资策略的双向驱动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经济碎片化倾向冲击经济增长动能,给经济复苏增添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资产该如何破局应对?
“中国市场依然保持开放姿态,始终欢迎外商来华投资,也期待更多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田轩表示,客观而言,“金钱永不眠”,资本永远流向能带来最高回报的地方。中国资本市场企业估值相对较低,且具备诸多独特优势。例如,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人力资本储备丰富。此外,我国正推行制度型开放,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敞开,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不会因中美关税问题而改变。
田轩称,学术研究显示,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这一效应的内在逻辑与科技创新及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能够为国内市场注入更多长期资本,缓解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题,使其以更低成本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参与可有效分散创新投资的高风险,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国际资本的参与往往伴随更成熟的治理理念与监管标准,能倒逼国内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升信息透明度,进而增强市场整体稳定性与竞争力。这三条路径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助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与应对冲击密切相关。企业需苦练“内功”,加强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扩大“朋友圈”,这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举措之一。总体而言,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双轮驱动,是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
在田轩看来,客观而言,关税战确实给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短期来看,为这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例如税收减免、贷款展期、利息优惠,甚至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补贴,这些举措能够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此为“授人以鱼”的应急之策。
但从中长期发展考量,企业能否在外部冲击下生存并持续发展,根本上依赖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田轩称,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言,短期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长期来看,企业不能依赖持续的政策补贴存活,而需掌握“捕鱼之法”。具体而言,外贸企业需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向内修炼内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降低运营成本、优化供应链流程,同时开拓多元市场,减少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积极“出海”拓展海外布局,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这才是企业抵御市场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内循环的深层改革与内需激活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背景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尤为凸显。然而,当前国内大循环在运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结构性堵点,制约着循环效率与活力的提升。
田轩表示,当前国内大循环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人员、资本、数据、技术等关键要素流动壁垒,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打破地方本位主义、实现“全国一盘棋”是首要任务;二是尽管中央已推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货币政策,但需及时评估政策效能,若未达预期需在2025年三季度至四季度适时加码以提振信心、激发内需;三是民营经济作为国内大循环重要主体,虽有民营经济促进法提供制度保障,但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营商环境不稳定等问题,需规范涉企执法、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型以稳定预期、释放活力。
“综上,畅通国内大循环需统筹推进宏观政策优化、统一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支持,形成政策合力,以增强我国经济应对外部挑战的韧性与内生增长动力。”田轩称。
此外,田轩认为,尽管当前各界对中国经济信心充足,但仍面临短期与中长期挑战:短期来看,内需不足是主要痛点,表现为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场景有待提升,为此中央通过就业优先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民生保障、拓展服务消费场景等组合拳提振消费,且以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财政金融政策强化支撑;中长期而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是核心挑战,需通过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金融体系完善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应对全球竞争与地缘政治风险,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编辑 张钰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