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殷高峰
2025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已经收官。对于光伏行业来讲,尽管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回暖信号已在半年报中隐现。
“从整体情况来看,光伏企业上半年整体业绩有喜有忧,一些在技术、渠道、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头部企业的业绩开始逐步修复,但行业分化情况也越发明显,二三线企业的经营持续承压。”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下半年行业整体的盈利有望进一步修复,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有望率先穿越周期。
回暖信号隐现
上半年光伏行业虽然仍整体承压,但部分在成本、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已出现盈利修复的信号,开始减亏或盈利。
从隆基绿能的半年报来看,隆基绿能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5.69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52.31亿元,减亏幅度同比超过50%。其中,今年第二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1.33亿元,同比减亏60.66%,环比减亏21.10%。
“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在技术溢价与成本管控的双重发力。”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凭借BC技术的差异化优势,上半年公司的BC产品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或地区,尤其在欧洲、亚太等高价值市场表现抢眼。
另一家BC技术企业上海爱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旭股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3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7.45亿元,同比亏损收窄86.38%。值得一提的是,爱旭股份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实现单季度盈利,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63亿元。
“上半年的技术迭代主要集中在BC技术、HJT技术、钙钛矿技术以及叠层技术的进步上,尤其BC技术,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加速量产和市场渗透。”屈放称。
爱旭股份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N型ABC业务产销两旺,在行业底部周期保持强劲增长,ABC组件出货量达到8.57GW,同比增长超400%。
“公司的BC技术不仅实现了差异化突围,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高效、美观、可靠’的形象。”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表示。
“展望下半年,光伏行业‘反内卷’持续推进,产业链价格有望持续回暖,包括BC技术在内的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的盈利空间有望进一步修复。”上海济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丁炳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反内卷”持续加码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上半年一些光伏企业业绩的逐步修复,除了自身在技术、成本管控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外,还有光伏行业“反内卷”成效初步显现等因素。
7月份以来,光伏行业的“反内卷”持续加码。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座谈会进一步强调“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价格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剑指“反内卷”,将光伏等行业纳入严管,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8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倡议,号召全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的政策已经透露出全产业链协同治理‘内卷式’竞争的信号。”屈放表示,未来政策有望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光伏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有望逐步转向技术、成本、质量等方面的综合竞争。
一些头部企业也在积极通过技术推动降本,提升竞争力。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颗粒硅平均现金成本(未含税)26.22元/公斤,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且呈逐季下降趋势: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37.84元/公斤降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5.31元/公斤。
隆基绿能仍在不断地刷新效率纪录,其BC电池研发效率达27.81%(ISFH认证),BC组件研发效率突破26%(NREL认证),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迭代能力。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度电成本的下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能源转型。”丁炳中表示。
而据国家能源局最新的数据,近十年来,中国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光伏行业短期面临压力,但随着政策的深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兴市场的不断崛起,那些坚持创新,秉承长期主义的企业有望率先穿越周期,持续推动全球的绿色能源转型。”丁炳中称。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