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卫新
时隔两年多时间,张家港中环海陆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海陆”)再谋易主。
8月29日,中环海陆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君三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自2025年8月29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易主”背后公司业绩持续承压
中环海陆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金属锻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风电、核电、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船舶、电力、石化等多个行业。公司深耕锻造行业多年,凭借其在环锻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
2024年,因风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单价下降,产能利用率未能达到预期水平,以及前期新建项目转为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提升等原因,公司产品毛利率大幅下滑。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9亿元,同比下滑7.36%;净利润延续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4亿元。
2025年8月26日,公司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中环海陆上半年增收不增利,实现营收3.58亿元,同比增长25.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48.99万元。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卢克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环海陆处于亏损状态,对于新控制方来说,当务之急是给上市公司‘止血’,稳定公司经营,解决亏损问题。中环海陆拥有20多年的环锻件经验,公司产品工业金属锻件应用于核电领域,这在行业内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公告显示,目前各方尚未签署相关协议,正就具体交易方案、协议等相关事项进行论证和磋商。接盘方究竟是何来历尚未明确。
“不同背景的新控制方在企业战略方向调整上会存在差异。通常而言,产业资本背景的实控人可以带来更多的行业资源,对公司业务会产生积极影响;金融资本背景的实控人,则会更在意资产回报率与退出通道,往往先推动瘦身、剥离非核心资产,再辅以股权激励与市值管理,公司在资本市场会更为活跃。”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市以来两度谋划易主
这并非中环海陆首次筹划控制权变更。早在2023年3月,吴君三就开始与北京骅泰宇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北京骅泰宇”)接触,双方就中环海陆股份及控制权转让、董事会改选、并购重组等事项达成约定,并先后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股份转让协议》以及多份补充协议。其中,2023年4月至2024年8月期间,吴君三与北京骅泰宇就股权转让事项先后签订了6份补充协议。
然而,这一系列操作并未及时对外披露,直至2025年4月24日,公司发布控股股东收到行政监管措施相关公告,相关秘密才被曝光。
公告显示,吴君三与北京骅泰宇签署的协议中关于股份转让、资产注入的内容均未实施,双方已签署了《和解协议》,根据《和解协议》的约定,双方解除了上述系列协议,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经监管调查,作为中环海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公司时任董事长,吴君三在与北京骅泰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未及时告知中环海陆,未配合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江苏证监局决定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前期监管措施本身不构成本次控制权转让的直接障碍,不过,历史上的信披问题会使监管部门更加关注本次控制权转让中涉及的信息披露问题。”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