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文娟
近日,中信重工建厂65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在洛阳举行。当天上午,系列活动在厂内观摩中拉开帷幕,相继通过重大装备生产车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难忘的岁月——习仲勋同志在洛矿展览”等展示了中信重工的65年来坚实厚重的发展历程以及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红色基因、强大的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以及稀缺的高端重型制造体系。
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中信重工的发展历史和6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着重阐述了近几年中信重工在智能装备、新能源、机器人、特种装备等新业务方面实施的新布局、取得的新成绩。
“中信重工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一以贯之创新驱动,努力在新业务培育壮大、市场拓展、五大工程、践行‘双碳’、企业党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实现‘十四五’精彩开局。”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表示。
作为本次65周年厂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信重工“十四五”规划》如期发布。
该规划中讲到,“十四五”期间,中信重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坚守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定位,以践行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使命,以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发展”双轮驱动,持续强化国之重器地位,持续强化硬科技实力,持续深化对外合作,努力实现党建和经济两个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
《规划》总体目标可概括为“12345”,即一个定位:先进装备制造业;两个路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发展;三大领域:重大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技术;四大板块:矿山及重型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特种材料;五方面标志性成果:价值体现、产业格局、智能制造、党建文化、质量效益,最终形成“1+4+5”战略规划体系。
在随后进行的战略合作伙伴、大客户签约仪式上,中信重工同江铜集团、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国家电投河南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平高集团、金诚信集团、洛钼集团等21家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集中签约。
据中信重工相关报告显示,公司以海上风电、特种材料、机器人、制造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业务培育效果凸显、发展态势良好。2021上半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9%;毛利同比增加0.15亿元,同比增长10.37%。新能源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0.0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7%;毛利同比增加0.99亿元,同比增长385%。特种材料板块实现营业收入8.60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3%;毛利同比增加0.98亿元,同比增长98%。
“公司结合‘十四五’规划及发展现状,将原有的五大产业板块调整为四大板块,矿山及重型装备板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板块、新能源装备板块、特种材料板块。这样做就是秉承‘战略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价值提升发展’的思路,统筹一体推进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新动能的培育发展。”签约仪式后,在投资者、研究员分析师、财经媒体代表座谈交流会上,中信重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志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