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中小市值公司定增不一定难

2021-07-26 01:14  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自去年定增新规实施以来,定增市场回暖,可选标的显著增加,机构投资者参与积极性也快速上升。

    供求关系改变,上市公司融资难度也在加大。从发行端数据看,分化情况非常明显。部分上市公司的定增难觅发行良机,逾20家上市公司去年已获批文但至今仍未实施,更有定增批文到期失效。即便成功发行,仍有82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募资不达预期,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又以中小市值公司的定增为主。

    随着注册制的实施,融资分化是合理的。有硬实力的上市公司更受投资者青睐,发行成功率更高,这是再融资施行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体现。不过,部分赛道好、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市值公司也出现定增发行难,这种现象不容忽视。

    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再融资获得松绑,定增主体却陷入发行时机的选择窘境。2020年2月定增新规正式落地,批文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依然有不少上市公司未能成功发行。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南玻A、京泉华、成都路桥等先后公告因为资本市场环境、融资时机出现变化等,非公开发行股票批复到期失效。以南玻A为例,该公司2020年7月14日获得批文,到今年7月14日批文失效。该公司对此的解释是,资本市场环境、产业发展情况、公司市场价值表现与股权融资时机的协同等多方面因素出现了变化。

    在批文失效之后,部分上市公司表示,接下来将使用自有资金逐步推进原计划的募投项目。比如胜利精密,在定增批文于去年2月到期后,该公司再度发起定增预案,拟募资11.17亿元,相比2019年的定增计划(20亿元)大幅缩水,但该方案已于今年5月自动失效。

    对于批文失效的情况,深圳潇湘君宜资产总经理王杰文认为,这既有上市公司股价前期涨幅过大或者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等原因,也有上市公司涉及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控股股东涉及重大诉讼等原因,最终导致这些上市公司无法在批文期限内完成再融资。

    华东一家小型券商某投行高管则认为,定增批文到期的数量逐渐增加,侧面反映再融资市场化改革的胜利。他表示,“今年看似定增大年,但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成功发行。在审核端,监管层审核快,流程清晰、简单;发行端,充分市场化,上市公司拿到批文也不一定能找到投资机构,有可能发行失败。”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尚有逾20家上市公司去年已获得定增批文但至今未实施。比如全筑股份,该公司去年计划募资不超过4.66亿元,去年9月29日拿到批文。资料显示,该公司股价在获得批文当天报收5.81元,今年7月23日收盘价跌至4.23元,跌幅达27%。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取得定增批文相对容易了,但发行难度在增加;另一方面,就算多数上市公司成功实施定增,但募资“打折”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较去年有所加剧,尤以中小市值公司为主。

    根据记者对Wind数据的统计,截至7月22日,今年以来的188单竞价定增项目中,共有82单出现募资不足的情况,接近去年全市场的定增项目数量(85单),占比高达44%。

    从市值区间来看,上述82单募资不足项目所涉及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市值低于30亿元,21家市值在30亿~50亿元,23家市值在50亿~100亿元。也就是说,市值低于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共有54家,占比达66%。

    募资打折的例子不一而足,具体如巨星农牧,该公司今年定增仅募资4.2亿元,相比计划的28亿仅完成15%;中电兴发、美锦能源募资完成度为17%;南华期货、浙商证券两家金融公司的募资完成度也不足30%。

    深圳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对此解释,一方面,今年以来二级市场大盘走弱,市场化发行难度上升;另一方面,定增市场分化加剧,头部项目“吸金能力”不减,资质平平的标的出现募资不足已见怪不怪。

    一名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人士也表达了相似观点,“好项目挤破头,中小投资机构很难分羹,企业老板不待见。我们也有看过相对弱一点的定增项目,公司瑕疵很多,比如有的行业非常传统,或有的老板定增是为了做市值管理,这种项目不大敢碰。”

    王杰文则表示,就定增而言,上市公司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好企业和坏企业的分别。目前阶段,中小企业的定增难,既有投资机构的认知极端化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规范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小市值公司中,选择较规范、高成长的企业,定增投资正当时”。

    从财通基金总经理王家俊的定增投资视角来看,在近10年的时段里,过往3年实施过定增的标的,其定增投资较市场或有一定超额收益。简单逻辑上理解,这类公司持续融资,或是管理层注重公司成长性的体现,对于市场有持续诉求。王家俊表示,财通基金对所有行业及标的“不戴有色眼镜”,会主动挖掘市场关注度低的标的,坚持底线思维,从产业趋势角度来前瞻、研判行业或公司景气变化,并综合多个维度评判定增投资的价值与风险收益比,赚取可持续的、较为稳定的合理收益。

    显然,中小市值公司也并未完全被定增市场抛弃。华中一家券商某投行人士的观点就颇有见地,“小市值企业如果跑在好赛道上(行业),也会有机构投资者追捧的,比如说新能源、芯片等。”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