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衍菘
随着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陆续披露,上半年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业绩表现也逐渐清晰。其中,头部代销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基金”)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360.66%强势领跑;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天基金”)保持稳健运营;浙江同花顺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花顺”)等平台面临调整压力。
上述情况也进一步勾勒出基金代销市场的竞争格局,显示出行业马太效应愈发突出。
头部机构优势扩大
作为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巨头之一,蚂蚁基金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绩单。恒生电子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参股的蚂蚁基金实现营业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22.46%;实现净利润4.34亿元,同比增长360.66%。
截至6月末,蚂蚁基金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1535.28亿元和27.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81%和39.47%。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蚂蚁基金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7388亿元,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1.45万亿元,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达3201亿元,均位居行业第一。
相较于蚂蚁基金的爆发式增长,天天基金呈现出稳健发展态势。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0.49%;净利润0.6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据悉,截至6月末,天天基金共上线2.18万只基金产品,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6752.66亿元,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3838.1亿元。该平台共计实现基金认(申)购(含定投)交易9823万笔,基金销售额为10572.64亿元。
天天基金的稳健表现得益于其对用户运营体系的持续完善。资料显示,天天基金在上半年进一步加大了对AI技术的应用,通过迭代升级智能助理、优化社交场景等举措,强化用户陪伴服务。
同花顺旗下“爱基金”平台上半年实现基金销售及其他业务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比微降0.04%。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平台累计接入基金公司及证券公司228家,代销基金产品及资管产品达2.46万只。
三大渠道成鼎立之势
从行业整体看,基金代销市场目前已形成了银行、券商、独立销售机构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作为发展最早的基金代销机构,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广泛的服务网点,在大众心中信任度高,尤其是对那些偏好传统服务模式、对金融产品了解有限的投资者来说,银行可能是其基金投资的首选渠道。
“券商依托强大的交易、研究、托管及融资融券等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通过专业投顾团队,为投资者提供深入的资本市场研究分析和专业的投资建议,以增强客户黏性。此外,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则以互联网化运营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便捷的线上交易平台,汇聚丰富多样的基金产品,实现一站式投资,极大地节省了投资成本和时间成本,受到年轻投资者和互联网用户的欢迎。”李一鸣补充道。
不同的基金销售机构业绩表现也存在差异。例如,银行渠道方面,平安银行2025年上半年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373.98亿元,同比下降38.3%,主要系固收纯债类产品销量下降导致。
平安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在代销基金产品上,结合市场行情,加强含权类产品配置引导,推出多梯度精选固收+、均衡偏价值风格主动权益等产品,并联动线上线下积极布局指数型产品。
券商渠道方面则凭借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投顾优势,在基金代销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例如,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基金销售业务总收入为1.08亿元,同比增长11.86%。
在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运营曾方芳看来,未来基金代销市场将呈现四大趋势:一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机构凭借规模效应和综合服务能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业务模式向买方投顾转型,从交易导向转向服务导向,实现与客户利益的深度绑定;三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多资产配置等产品将成为新的销售增长点;四是服务进一步向专业化升级,代销机构或更加注重全流程顾问式服务与投资者教育。
李一鸣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监管对合规的要求以及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持续攀升,中小代销机构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基金代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渠道规模,而是转向“产品筛选能力、投顾服务水平、科技应用深度”的综合比拼。这场关于专业能力的竞赛,或将重新定义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