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吴晓璐 毛艺融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接受采访,聚焦高质量发展,就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
黄润秋表示,新质生产力在蓬勃兴起,这些年可再生能源的新增装机,连续两年突破3亿千瓦,去年更是达到3.7亿多千瓦,总装机占到发电总装机的56%,发电量占到总量的35%以上,新能源汽车在市场销售的占比也超过40%,再加上去年“两重”“两新”政策的实施和加持,更加有力推动了结构减排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农业是一个最古老的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各种现代科技都可以在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利器。我国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整体上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去年达到63%以上。”韩俊表示,像高端农机、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现在在农业上用得越来越广泛,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催生了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此外,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去年以来,我们相继推出了生态环境领域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的22条措施。尤其是去年,我们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产品碳足迹通用核算国家标准,发布了电力碳足迹因子,初步构建了产品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同时,我们还完成了一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和倒逼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数智化转型升级,比如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的执行和改造工程的实施,促使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黄润秋说。
韩俊表示,现在农业科技还有一些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农业农村部将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要推进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稳产保供、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但是环境质量并没有因此而恶化或者降低,而是在不断持续改善,有的领域还有比较大的改善,这正是我们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的真实写照。”黄润秋表示。
如这些年,生态环境部一直在加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通过碳市场建设促使我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8.78%,为企业节约降碳成本约350亿元。生态环境部还扩大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从市场机制的角度有力推动了减污降碳。
水利部则是下功夫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据李国英介绍,水利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制度政策体系,大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江河湖泊承载能力,实现“还水于河”。近10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