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两会进行时 > 正文

以旧换新激活“二手经济” 二手交易平台有望受益

2024-03-09 21:09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谢岚 见习记者 梁傲男

    近期,我国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以旧换新的步伐日益加快。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旧换新不仅能对生产设备、服务设备进行更新替换和技术升级,提升产业上游需求,进一步强化国内生产力优势,也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创造空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为“二手经济”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释放万亿元量级市场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重点将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以设备更新为例,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多家券商发布的研报均显示,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或有望大幅带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量。其中,华创证券研报显示,新一轮设备更新及消费换新有望成为中期政策主线。设备更新侧重于供给升级,政策重心从“保量”转为“提质”,在保障制造业投资基础上化解过剩产能。消费换新侧重于创造新需求,为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带来新的增长极。

    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践行绿色消费,推动消费端减碳,是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作,二手商品交易则是践行绿色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该议题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建议,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网络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办法,健全二手商品评估鉴定行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建议,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税收政策,研究制定将二手商品交易纳入碳普惠融入碳交易,进一步激发二手交易市场活力。

    刘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形势下,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给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激发二手交易市场活力

    据记者观察,相关政策不仅旨在促进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还强调了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以及建设“换新+回收”体系的重要性,为循环经济产业链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在业内人士看来,回收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的日益兴起,是本次相较过去几轮以旧换新最大的不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二手交易和回收平台通过自建平台、网络或者与品牌方、渠道方合作进行旧品回收、以旧换新、二手交易等环节,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上门回收让消费者享受更便捷的服务外,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机制让价格更加透明,售后服务也更加完善,这些都有效唤起消费者以旧换新的热情。

    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预计突破3万亿元,二手交易和回收平台注册用户规模超过3亿人。对于行业而言,能激发用户闲置交易意愿,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是行业规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命题。

    以手机回收为例,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估算,近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研究结果显示,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约5%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新型回收渠道。

    对此,张天任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二手商品循环利用在节约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及助力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构建起二手交易激励机制,引导公众参与二手商品交易。

    以深耕于循环经济领域、提供回收和二手交易服务的转转集团为例,在回收服务中,公司自建平台,通过上门回收、门店回收和邮寄回收等多种方式触达消费者,使得消费者足不出户实现以旧换新。“我们将继续推广循环理念,希望循环使用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转转集团CEO黄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黄炜看来,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利好我们的回收业务。通过供应链建设以及上门回收、品牌门店等线下服务的有机融合,转转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回收平台,以提升消费者对于二手交易的体验和信任。此外,以旧换新有利于推动商品的循环利用,循环不仅仅是环保,更是真正的消费经济大流通。

(编辑 才山丹)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