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两会报道组 张志伟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贺强在参加两会间隙围绕移动支付产业接受了记者采访。
贺强认为,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经从线上渗透到线下,基本覆盖了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同时,移动支付开始向交通、医疗、教育与政务等垂直领域拓展。极大地推动了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移动支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交易规模与渗透率全球领先。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元,位居全球首位;全球知名调研公司益普索(Ipsos)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高达77%,遥遥领先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位居全球第一;
第二,安全可靠性国际领先。我国移动支付企业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技术创新,防控金融风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市场主要支付机构的披露数据,因支付风险而产生的资金损失比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远低于国际领先支付机构千分之三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国内信用卡万分之一左右的资损率;
第三,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走出去”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盛赞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称之改善亿万人民经济生活。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后表示希望把中国移动支付经验引进本国。国外使用中国移动支付的居民,切实感受到了便利,对中国国家形象更具好感。
近几年,“伪P2P”、“伪现金贷”企业,引发了一系列风险案件。为此,管理层加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贺强认为“而第三方支付由于实行持证上岗,规范管理,虽然并没有产生较大风险,但是也受到加强监管的很大影响。例如限制支付额度、限制远程开户等一些举措,在强调风险管理的同时,也对移动支付的市场创新活力产生了抑制。”
贺强建议中国支付产业“走出去”。为了保持移动支付领先地位,贺强建议,第一,将移动支付作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国策的核心战略,为移动支付创新与“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支持企业进行具有社会意义的创新,如试点生物识别应用于偏远农村地区的远程开户等。以做强国内为基础,为“走出去”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支持将移动支付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鼓励中国企业与国外机构合作。中国移动支付具备国际领先优势,周边国家也存在迫切的需求,我们应该从政府间交流、外汇管理、信贷政策等方面鼓励中国企业与国外机构合作,造福沿线人民;
第三,鼓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支付行业标准,增强“中国标准”的话语权。国内移动支付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性经过市场多年检验,政府应鼓励中国支付企业全球推广“中国标准”,勇于与“西方标准”竞争,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
第四,加速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移动支付标准融合,建立区域级移动支付互联互通的世界标杆。目前香港金管局在当地推广EMVCo二维码支付标准,导致内地和香港在标准上不一致,影响两地支付互通体验。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移动支付互联互通试点,既有助于区域贸易和金融效率提升,也有助于港澳与内地经济深度融合,对地区繁荣稳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