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钊 李雯珊
金秋十月,青岛小管岛迎来首批游客。这座山东省常住人口最少的岛屿,凭借竹林、耐冬等原生植被与独特礁石景观,叠加“侠客行”文化主题与崂山道教、渔村民俗的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体验场景,成为海岛游“出圈”的典型代表,于10月1日正式开门迎客。
青岛小管岛是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在政策赋能与产业创新双重驱动下加速崛起的生动缩影。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在15个海洋产业中规模最大,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核心支柱。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市场业态革新,从单一“看海”到多元“玩海”,我国海洋旅游正以融合发展之势,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释放强劲活力,将碧海银滩变为切实提升产业经济收入的金山银山。
政策协同
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我国拥有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4万多公里岛屿岸线及1.1万多个海岛,丰富的资源为海洋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为海洋旅游产业锚定发展航向,多地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响应,形成“国家统筹、地方联动”的发展格局。
国家政策层面,《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先后发布,不仅明确将海洋旅游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科技创新扶持等具体举措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交流与财务部(宣传推广部)主任杨劲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政策可有效破解滨海旅游业规模瓶颈,为海岛游、邮轮游等新兴业态开辟新赛道提供制度支撑,推动海洋旅游经济实现规模化增长。
地方层面的差异化探索则让海洋旅游发展“各有其美”。例如,山东省出台《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4-2026年)》,构建滨海休闲度假带、培育海岛生态旅游带,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洋牧场等新业态;浙江省则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区域协同发展则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让分散的海洋资源形成合力。例如,山东省四市联合启动“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品牌,以5条首批航线串联灵山岛、斋堂岛等资源,实现“一张船票玩转多岛”;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共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圈”,统一旅游标识、共享客源数据,区域内跨市海洋旅游热度显著提升。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其大陆海岸线长约4100千米,居全国首位。“广东从加强海洋文化传承开发、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三个方面着手,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在推进海洋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广东深度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开展水下文物普查,完成“南澳二号”沉船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同时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推动与国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化交流。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种协同模式若在全国沿海省份复制,政策“全域协同”导向在业态落地层面将发挥效用,更好地实现国家统筹与地方联动的同向发力,预计可撬动百亿元级消费市场。
以“海洋+”模式
挖掘消费新场景
随着消费需求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升级,“海洋+”跨界融合成为主流,其打破以往“看海、赶海”的单一模式,为游客提供深度参与的消费场景。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全国范围内的“海洋+”创新实践已形成多元化布局,覆盖高端定制、文化体验、智慧服务、生态科普等多个领域。
在高端定制领域,海南三亚聚焦高净值客群,推出“游艇+海钓+晚宴”“潜水+海洋生物科普”等特色套餐,2024年游艇出海量与高端客群人均消费均实现大幅提升。以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作为西沙群岛旅游航线重要运营商,围绕南海文化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开发“旅游+轮渡”模式,联合新东方文旅等机构推出主题研学课程,目前其海洋旅游相关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则通过旗下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立足国际邮轮和鼓浪屿“世遗游”两大流量,串联邮轮游、海上游、登岛游等海洋旅游经济形态,并在港口后方打造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
“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以邮轮母港作为载体,推动船、港、城、文、购、娱一体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在港航文旅产业中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邮轮母港片区的旅游流量核心入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繁荣厦门乃至福建文旅市场,把游客‘引进来’,也助力中华文化随着国际邮轮‘走出去’。”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总经理黄育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海洋旅游的另一大魅力来自“文化+科技”赋能。浙江舟山打造“博物馆+海岛”模式,在东极岛、枸杞岛设立海洋考古展厅、渔家文化体验馆,2024年文化类海洋旅游项目接待人次大幅增长。科技赋能则为海洋旅游注入“智慧基因”,福建平潭探索“海洋+风电观光”,开放海上风电科普基地,将绿色能源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
在“海洋+”模式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也在积极拓展业务边界。凯撒同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撒旅业”)董事会办公室余晴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凯撒旅业海洋文旅板块以青岛小港湾休闲海钓基地为核心,打造集休闲海钓、滨海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码头,并计划将该模式复制至海南、福建等地。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凤娣表示,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把握海洋文化基因,创新表达方式,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动机制。
正视发展痛点
积极破解难题
在政策、需求、技术三重动力推动之下,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已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但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短板、人才短缺与同质化竞争的内耗,成为制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痛点。正视并破解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海洋旅游行业的重要任务。
有受访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目前部分项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生态保护投入占比不足总投资的10%,且缺乏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
杨劲松称,当前海洋旅游经济虽规模大,但尚存在小、散、乱瓶颈,需在融资、要素进入、资源背景方面发力,积极破解难题。海洋旅游经济可探索“海洋旅游+”“海洋+”开发形式,助力提升发展质量。此外,海洋旅游健康发展需关注投融资机制、破除要素投入障碍、优化空间布局,以及加强新技术在推广、引流、安全保障、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以“三个强化”为方向,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聚焦本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强化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开展海域承载力和使用效率评估;三是强化海洋风险应对能力,构建智慧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技术,实时监控海洋环境变化。
海洋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不均衡,也制约着体验升级的步伐。从区域分布来看,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呈现“南强北弱”“近岸强远岛弱”的特点;人才短缺与同质化竞争则加剧海洋旅游产业内耗,海洋旅游行业需要兼具“生态保护+运营管理”“文化挖掘+研学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行业中复合型从业者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地区缺乏差异化规划,盲目复制“海岛民宿+海鲜餐饮”的单一模式,2024年全国已有多个海岛项目因同质化严重被迫停业。
针对这些痛点,张毅建议,行业需要从“政策细化”“标准统一”“机制完善”三方面破局。在生态保护方面,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倒逼各地重视生态保护;在基础设施方面,需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明确企业与政府的成本分担比例,降低企业参与建设的顾虑;在人才培养方面,可组建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联合高校、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填补专业人才缺口;在行业规范方面,应制定全国性海洋旅游服务标准,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当下,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若能持续以政策为纲强化顶层设计,以创新为魂优化业态供给,以生态为基守住发展底线,“蓝色引擎”加速前行,必将推动海洋旅游成为建设海洋强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蓝色动能。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高水平开放已成...2025-10-28 00:36
商务部: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5%2025-10-27 14:48
国家发展改革委:抓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任务的...2025-10-27 00:03
低空经济驶入“快车道” 多场会议密集举行2025-10-25 10:47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持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2025-10-25 00:58
| 00:45 | 腾讯视频以AI技术赋能影视制作全链... |
| 00:45 | 家电巨头拥抱体育赛事 提升品牌影... |
| 00:45 | 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齐升 |
| 00:45 | 量子科技加速走向商业化 我国量子... |
| 00:45 | 光模块需求增加 头部公司业绩劲增 |
| 00:45 | 从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蓝色... |
| 00:44 |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
| 00:44 | 跨国药企加码中国市场 深化本土创... |
| 00:44 | 新能源车企密集赴港上市 |
| 00:41 | QFII三季度持股市值已超212亿元 |
| 00:41 | 重庆银行三季度拟派现约5.85亿元 |
| 00:41 | 多家大型险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