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今年暑期全国演出票房收入破百亿元 文化消费带动作用凸显

2023-09-04 18:39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李如是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分析,2023年暑期(7.1-8.31)全国演出市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02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301.53%;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02.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2.41%;观演人数3256.1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06.70%。

    音乐节演唱会热度持续

    跨城观演带动文化消费

    演出带来门票收入的同时,短时间内产生聚集效应,拉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多消费领域,推动与之相关的舞台配套设备、演艺技术服务等就业机会增长。

    7月至8月期间,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成为大型演出项目的举办地。为一场演出而赴一座城,演唱会、音乐节带动大量的人群跨区域流动。例如,7月初周杰伦演唱会海口站共吸引15.46万人次游客入场,实现旅游收入9.76亿元;8月中旬,周杰伦演唱会呼和浩特站观众达18万人次,其中跨省观演占比超过70%,演唱会期间呼和浩特的旅游收入是该市端午假期的3.3倍;7月在天津举办的首届泡泡岛音乐节观众人数超6万人次,其中约70%来自北京、河北及其他地区跨城观演的观众。

    演唱会、音乐节的观众大都是年轻人,年龄18-34岁的观众占比超过75%,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演艺经济”给地方文旅市场带来综合收益并显著提升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主动邀请大型演出活动落地。同时,大型演出带来的短时间内大量人流聚集,对演出举办地和演出机构提升交通疏导、观众引导、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公共空间演出邀约激增

    表演形态创新

    以往多在地产和商业项目中出现的公共空间表演,今夏大量进入文旅项目中,公共空间表演邀约不断、场次骤增是今年暑期出现的新现象。目前看,公共空间表演地域上有明显差异,长三角地区最多,西南和华南均呈上升趋势。文旅产业较发达的城市都对公共空间演出有较大需求,如上海、杭州、海口、重庆等地。

    公共空间表演多在大型商业体或户外进行,融合杂技、音乐、舞蹈、魔术等多个艺术门类的演出形式,常见大型装置如巨型木偶、高跷巡游等,单次演出时长30-45分钟,单日演出多在2-3场。因其视觉冲击力强、趣味性高、互动性好,作为一种功能性特别强的演出,易于创造氛围、吸引人流而受到商业体以及各类大型活动主办方的青睐。

    面向公共空间演出团体、机构的调研显示,以往暑期并非公共空间演出旺季,且除少数知名戏剧节外,公共空间表演多在室内大型商业体中。今年暑期由于音乐节、艺术节、展览等各类大型活动激增,公共空间演出的订单也随之增长,而旅游景区及一些大型会议活动为吸引人气,也对公共空间表演有大量需求。

    旅游演艺迎来高客流

    演艺、景区跨界合作频现

    2023年暑期旅游演艺在场次、票房收入和观演人数上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5.34%、496.20%和717.85%。旺盛的出行需求仍是旅游演艺项目保持热度的主因,传统旅游演艺项目中也呈现诸多新热点。

    陕西、河南、四川等多个旅游目的地及国潮IP景区暑期迎来大客流,大唐不夜城、华清宫等景区的演艺项目成为众多游客深度体验传统文化的必选项。湖南张家界2022年在大庸古城首次推出的沉浸式演出《遇见大庸》,生动再现非遗和民俗文化,今年暑期每晚连开两场仍供不应求;河北廊坊今夏正式开门营业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亦受到广泛关注。

    旅游景区与演出机构的合作更为深入。例如,开心麻花和重庆四面山的合作首次走出城市舞台融入山水之间,推出为期6天的“开心麻花自然喜剧节”;秦皇岛阿那亚文化街区今年暑期接连推出大地艺术节、虾米音乐节、“别的聚会2023”等演出活动,戏剧、古典音乐、流行与摇滚无缝衔接。

    与景区伴生的演出,以演出提升品质的景区、街区,此类沉浸式场景体验被广大消费者关注并热捧,并能够在社交平台形成裂变传播。

(编辑 田冬)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