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互联网巨头加码AI制药赛道 马太效应渐显

2022-07-08 20:37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许洁 见习记者 靳卫星

    7月7日,北京哲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哲源科技”)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博行资本以及泰雅资本领投,海金格医药等跟投。

    哲源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孵化的、以计算医学技术赋能药物研发(俗称“AI制药”)的初创公司。AI制药赛道2014年兴起,2020年开始投融资大幅增长。据了解,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试水AI制药赛道。

    提高制药效率是关键

    行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据中信证券研报,2020年,国内AI制药赛道的投融资额超31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此后投融资热度不减,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AI制药领域共发生34起融资事件,涉及融资总金额约84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2.5亿元,且超七成获投企业处于早期轮次。

    其中,以英矽智能、晶泰科技、冰洲石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初创型AI药物研发公司发展较快,且颇受资本偏爱,在过去几年里频繁斩获融资。其中,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均已拿到D轮融资,融资金额分别已超3.79亿美元、8亿美元。

    通用环球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产业投资总监高朝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药研发是一种非常烧钱且失败率极高的生意模式,著名的‘双十定律’(一款新药从立项到获批上市平均需要十年的研发周期和十亿美元以上的投入)也解释了新药研发的艰难。从提高行业效率的角度来看,AI研发药物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降低一定的盲选投入。这是投资AI制药的价值所在。”

    但AI制药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成功的商业模式。AI制药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传统制药的补充或并行工具。”高朝新表示,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方面发挥的价值不如人们预期的大;二是行业内技术和模式特别好的企业较少,同时人工智能学习模型同质化严重;三是相关专利的壁垒不明显,不能解决AI制药项目普遍估值过高且发展受限等问题。”

    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

    行业马太效应渐显

    互联网巨头也在加速布局AI制药。腾讯多次投资晶泰科技,并于2020年推出了腾讯AILab云深智药;2020年,阿里巴巴与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合作,开发AI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同年,百度成立生物计算引擎驱动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百图生科,随后发起成立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公司索智生物。此外,阿里云、华为、字节跳动等巨头在AI制药领域亦有动作。

    量子位智库分析师刘萌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互联网巨头进入AI制药领域,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个是降低算力、开源框架等方面的门槛,有助于后续出现更多初创公司;二是会辅助行业认知,教育市场;三是积极进行孵化培育,从基础科研、资金供给等方面对行业都有好处。

    “但我不认为互联网公司的进入会对这个行业有关键性作用,”刘萌媛进一步向记者表示,“因为AI制药行业进入门槛很高,对技术成熟度要求很高,需要算法和医学方面有极其长期精密的磨合,还需要配套实验室、CRO等。互联网公司现有的精力投入和可用资源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孵化出非常有竞争力的AI制药企业。长期来看,AI制药并不是一个适合跨界竞争的领域,互联网公司将更多起到底层赋能和合作繁荣的作用。”

    对于行业格局,在刘萌媛看来,AI制药行业目前还处于大规模获取市场信任阶段。长此以往,将形成“突破案例—合作及融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案例”的循环,行业马太效应也将逐渐显现。

(编辑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