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商业评论 > 正文

跨界光伏 不能成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泡沫

2022-09-27 08:00  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臧晓松

    如果对跨界光伏的企业进行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有业务与光伏几乎完全不沾边;另一类则是原本就处在光伏上下游某个环节或原本是光伏设备供应商,继而进行关联业务延伸。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观察,最近市场热度极高的普遍是第一类企业。

    第二类企业,已经有成功跨界转型的案例,例如上机数控、双良节能等,合盛硅业、信义光能等老牌企业也在进行关联产业延伸。记者注意到,相比于那些所处行业与光伏完全不沾边的跨界企业,一些老牌厂商表现出了相当冷静的态度。

    在互动平台上,不少投资者询问特变电工当前在硅料领域积累了大量利润,是否会顺势向下游扩张一体化产能,对此特变电工明确表示“暂无相关计划”,公司主要集中精力投资自己熟悉的产业与领域,也在积极跟进储能领域的技术,“对新领域投资持谨慎态度。”

    在与业内人士交流时,多名受访者向记者反馈,光伏行业投资规模较大,现阶段依然处于非常热门的状态。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也反映了一个新情况:现在新进入的企业想拿到任何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原材料采购资源,需要付出的成本都要比前两年高出很多。

    “这么多企业扩产,而原来行业里的专业人才只有这么多,大规模挖人的话,人才成本必然水涨船高。”一家头部厂商人士向记者坦言,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光伏行业的潜在空间,新进入企业又那么多,此时再去储备各方面资源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相比于较早跨界光伏并取得成功的企业,再想通过这条路实现逆袭变得越来越难。光伏虽然是基础制造行业,进入这个行业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实际上,光伏已经经历了好几轮周期变化,从最初坚持至今的企业并不多,这也说明光伏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就记者了解的情况而言,光伏制造环节很难单纯理解为买几台设备就能形成产出,即便有产品产出,质量如何、有没有竞争力都要打个问号;对制造技术的理解是否到位、企业的学习周期有多长,都将影响到跨界企业的实际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畸高,光伏制造企业的竞争已经从技术比拼转移到对资源获取能力的比拼上,一旦未来产业链价格恢复常态,跨界企业在技术积淀上能否比现有头部企业更具竞争力恐怕也要打个问号。

    由此可见,企业在没有积累的劣势情况下进行跨界投资还是要十分谨慎的。从现有情况看,有些企业虽然做了光伏项目投资规划并进行公告,但最后并未落地或进展缓慢。有些企业虽然跨界光伏,但自身既没技术、没人员、也没资金,很大程度上要仰赖合作方,往往也是处于参股的状态。面对这些“三无”类型的公司,市场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都说资本市场要学会讲故事,跨界光伏的故事正好迎合了某些投机者的心理,在经历过之前的成功案例后,跨界光伏似乎正演变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泡沫;这不应成为资本市场的常态,企业应该更加踏踏实实地做好经营,而投资者也应更关注企业核心价值,不要让一时的泡沫蒙蔽双眼。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