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民生杂谈 > 正文

宋代工商界的斗争:向政府采购要定价权

2019-06-14 04:32  来源:证券时报

    宋代,各行各业的商人组成大大小小的行会,联合起来承受官府“科配”的压力。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卖炭翁》,对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诗中讲述:两名宦官仅仅用“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代价,就强购了卖炭老翁重达千余斤的一车木炭。按当时的物价,宦官们付出的绢布价值只有炭价的几十分之一,这样的交易实际上和抢劫区别不大。

    这种行为属于唐代的一项常见恶政:“宫市”。可以理解为“宫廷采购”。而官府采购则被称为“科配”。宫市和科配是当时政府获取民间商品服务的手段,完全谈不上公正。

    对于居住在城市的商人和工匠来说,商税其实都不算高,要命的就是碰上科配和宫市,一旦运气不好,官府看中了你家的产品,商人无权推辞,只有破家供应。

    归根结底,在于这种政府采购,定价权不在工商业者手中,而是由官宦单方面说了算。古代工商界势力单薄,遇到这种事只有任其宰割。

    到了宋朝,情况有了改变,因为北宋的城市化比唐朝更进一步,拥有超过10万户人口以上的城市比唐朝多五倍。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力量远远强于唐朝。各行各业的商人组成大大小小的行会,联合起来承受官府科配的压力。

    于是,一次大规模商民抗议运动在北宋立国14年后爆发。公元974年5月,由于官府抓捕在政府采购中不服从的商人,北宋京城的商人联合发动罢市,关闭了京城所有店铺。这一举动逼迫北宋政府开始改变政府采购的规则。

    朝廷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杂买务,原则上宫廷和官府采购都需要经过这个部门,而杂买务的采购定价由各个行会每月三次报上来的物价行情而定,比如说,官府12号要采购一批布帛。价格就按10日的布帛行情来确定。如果是22号要那就按20号的市场行情来确定。

    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弊病,因为很多商品价格并不那么稳定,某些商品的价格完全是一天一个样。有可能6月1日报上去的价格,到6月9日已经翻了5倍,而杂买务却只肯按1日的价格买单。有位姓曹的粮食商人,就因为破产破家也无法供应官府需要的500石糯米而自杀。

    到1073年4月,东京肉行的商人向朝廷上书,希望以后主动每年缴纳一笔附加税“免行钱”,以此换取政府采购能随行就市进行。很快粮食行业的商人也随之跟进。

    当时在任的宰相王安石支持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样一方面官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商人也不用再遭受科配和宫市的骚扰,所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当然我们知道改革从没有一蹴而就的好事,在具体执行中官吏往往滥收免行钱,或者收了免行钱还是要强行科配。

    于是围绕着免行钱到底该不该收,具体该收多少这些问题,宋朝市民和官府不断博弈,从1073年开始持续了约50年的时间,虽然面对官府仍显弱势。但北宋商人至少可以和官府讨价还价,相对于唐朝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长此以往,也许可以探索出一条政府与社会对话的良性互动制度出来。

    但北方的入侵打断了这个过程,随着宋朝转向战时状态,财政紧张的官府推翻了过去的改革进展,重新实行以官价科配。南宋的商人对于政府采购定价的发言权彻底丧失,可见内政与外交,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一体两面,北宋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此昙花一现。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