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部和艺术类院校,对艺术生文化课要求水涨船高,强调文专并重。
艺考,也叫艺术联考。是指各大艺术类院校,或各大院校艺术系,在应届高考前举行的综合性艺术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报考院校的专业合格证,凭证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后,由报考院校择优录取。录取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文过专排”,指的是文化课上线后按专业分数排序录取;第二种是“专过文排”,专业课上线后按照高考分数排序录取。无论哪种录取方式,前提都是建立在“取得专业考试合格证”之上。经过多年的规则修改,现在的艺考细则愈发让人眼花缭乱。
报考艺术类院校,首先得有某项、某几项才艺。有些才艺必须从小学习、勤学苦练,如乐器、美术、舞蹈等讲究童子功的专业。有些专业,如播音主持,表演(大部分),声乐、舞蹈等,长相、声音、体型等先天条件方面有要求。再有如编剧、编导、设计、主持等专业,虽然能够在高中阶段通过突击学习,强化训练,得以掌握一定技巧,最终还是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擅长写作的孩子,报考编剧,编导,就会比没有写作能力的有优势。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报考设计类专业,也显得更为顺理成章。有那么一部分艺考生,则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一般,才想到要走走所谓的艺考“捷径”。这类临时抱佛脚,找寻高考出路的学生占比不小,且按住不表。
艺考第二道关卡,是考生家庭的经济实力。以深圳为例,各种才艺兴趣班,学费不低,大大小小的艺考辅导机构,一对一辅导费,百元起价至几百不等。到冲刺阶段,一节课几千学费还得看人脉。芳姐之女从小喜欢音乐,芳姐便有意培养。托关系找门路,带着女儿遍访名师,终于得拜门下,每节课学费以四位数计。每隔一两周,娘俩在老师驻地与深圳家之间,打飞的来回。住宿费、往返机票费、学费、人情往来,林林总总的费用加起来,月均支出直上五位数。这样的生活,芳姐和女儿坚持了一年。芳姐母女是幸运的,最终女儿考上了。大部分考生则没能如此幸运。他们或因自身实力不足,或因考试发挥失利,或是没达到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最后,在付出大额学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后,被挤下高考独木桥。
艺考攻略中,校考、统考、联考,各有规定。除了考试本身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考试流程的繁复琐细,大多数时候,选择便意味着放弃。考生赶得上A校A专业,未必能赶上B校A专业。考生必须将自己的目标学校、专业选择、招生地域、文化课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详细分析,取舍定夺。剩下的,才是于各处考点奔波辗转。要做好这些事,得将人脑换成电脑,还得将自己锻炼成“乐团指挥”一般的角色,方能应付其间的环环相扣。
每年春节过后,艺考季开启。各艺术院校门口,挤满了拉着行李箱的考生和家长。学校周边方圆几里地的宾馆旅店,平时百来块的房间,考试期间暴涨至上千,还一房难求。饶是家长和孩子已全副武装,做好准备推船入水,却没能绕过艺考河流中的险滩暗礁。刚发生的“艺术升”艺考报名系统崩溃事件,以及后续爆出的一系列“神操作”,将尚未出航的艺考生及家庭,拖入忧郁焦灼的境地。
社会上有一种论调,在我看来几乎是一种偏见,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艺考生是因为学习能力的欠缺,才不得不转投艺术院校。还有一些偏激者则直接将艺考生打为智商上的三等公民。这类匪夷所思逻辑混乱的个人观点,偏偏还带着某种普遍性。我就纳闷了,好像学艺无需具备天赋,无需持续不断地投入似的。某些艺术类院校和专业,之所以看起来很水,并非艺术一类之特例,而是大学扩招之后,各门类学校普遍出现的现象。近年来,教育部和艺术类院校,对艺术生文化课要求水涨船高,强调文专并重。艺考门槛越来越高。艺考生们,一帮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辗转各校一试二试三试,甚至四试,才能最终拿到专业合格证,前面,还有文化类全国高考在等待着他们,期间的煎熬,未经历者难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