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迄今,沪深股市出现了一轮凌厉涨势,成交金额显著放大,有几个交易日超过了万亿元。对这种市况,市场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
在一些人看来,在短期内成交量如此迅速放大并不正常,特别一些热门股票的单日换手率在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反映出市场投机氛围很重。而持不同看法的人则认为,相对于50多万亿元的股票市值,不足2%的换手率并不算太高,更何况2015年就多次出现过单日逾两万亿元的成交金额。再说,股市沉寂已久,现在活跃一点总是好事,即便放量太快,考虑到行情刚刚形成,外部资金进入踊跃,也正常。
其实,若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参照,沪深股市成交金额一直偏大。在早期,两市平均日换手率曾高达5%以上,后来即便回落至1%以下,仍高于海外通常不到0.2%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2%的换手率的确有点过大。而且很明显,这样的换手率是不可持续的,举例来说,按单边买卖佣金0.025%计,成交万亿元所需支付的交易佣金和印花税约15亿元,一周就是75亿元,市场无论如何经不起这样大规模的资金消耗。
但是,若把近期的天量成交放在一个特定市场环境下分析,又有其内在合理性。毕竟沪深股市调整了很长时间,就在一个月前,还因一些上市公司预告将着手商誉减值而有过急挫,相当数量的资金退出了市场。现在市场环境好转,那些在大盘超跌时离场的资金,自然会有重新入市要求。如果说当时这些资金是根据消息面的变化逐步撤离的,那现在则会在较短时间内重返市场,这就使短期内的交易强度大增。另外,这次行情虽有多种利好因素支持,但也面临来自公司业绩等方面的压力,加上期间部分题材股炒作势头相当火爆,因此从一开始各方看法就不尽一致。而当大盘一旦在上涨中出现震荡,投资者在操作上就会比较反复。即便做多,也有在各个板块中来回换仓,这些都在无形中放大了成交。因此,与2015年相比,近期的成交天量有明显区别:并非有大量来自外部配资等渠道的增量资金进入,而是场内空头回补及日内先卖后买,交易频次提高也起了不小作用。曾有人认为外资流入及ETF热销也是成交放大的重要因素,其实外资今年以来也就净流入1100多亿元,ETF销售势头虽然比前几个月要好,但也处于一个阶段来的市场平均水平范围。可见,现在的天量成交,基础还是来自市场本身,而这应该说是相对可靠的。
随着市场各方对本轮行情认识的深化,加上入市资金结构的改善,万亿量级的成交可能不会再经常出现,但继续维持相对较高的成交量则完全可能,大盘也有望在合理的量能推动下,平稳有序地展开行情,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