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商业航天“出海”搭建全球产业新生态

2025-05-28 23:55  来源:证券日报 

    ■李乔宇

    近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国家队”传来捷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卫星通信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卫星公司”)与老挝通信有限公司(ETL)签署天通卫星落地老挝合作协议,天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正式“出海”。这是国产通信卫星天通卫星首次走出国门,也是我国自主卫星通信技术首次海外规模化商用。

    对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而言,天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出海”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还为后续我国低轨卫星星座的全球化运营积累了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和监管协调经验,吹响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出海”的号角。

    事实上,除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外,已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积极推进“出海”进程,开拓国外市场增量。比如,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相继与泰国、巴西等国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卫星宽带网络市场应用;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泰国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航天公司签署发射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拓全球商业航天市场。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出海”有其必要性:一方面,我国商业航天企业突破地域限制,将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技术推向国际市场,能够实现业务增长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我国商业航天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展示和应用,增加国际社会对我国航天技术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提升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但也要看到,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想要驰骋海外,仍需进一步提升科技硬实力、丰富应用场景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首先,持续加码研发,提升科技硬实力。当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核心器件国产化率快速提升。在火箭制造端,多家商业航天头部企业竞逐可复用液体火箭的成功首飞时点,密集开展飞行验证;在卫星制造端,更大的制造产能以及更低的制造成本正在实现。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卫星发射数量仍相对有限,在部分高端技术和关键器件研发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唯有持续加码研发,优化技术性能,才能确保国产卫星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其次,创新应用场景,提升盈利能力。商业航天的价值在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手机直连卫星、汽车直连卫星等应用打造出卫星通信应用的样板;偏远地区通信、应急救灾以及海洋通信等场景均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算力卫星上天再次扩大了卫星应用的边界。

    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应进一步深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应用场景,为海外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卫星通信服务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提升盈利能力。

    最后,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太空探索与卫星通信是全球性事业,国际航天市场竞争激烈,但合作空间广阔。我国商业航天“出海”,不仅是单向输出,更是寻求与各国航天企业、科研机构、运营商的深度合作。这不仅符合全球航天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商业航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出海”蹄疾步稳,彰显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强大实力与蓬勃活力,有望搭建起全球产业新生态。期待我国商业航天企业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创新驱动的策略,携手全球伙伴深度参与太空探索,推动全球航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