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布局手术机器人需有“生态”意识

2025-05-23 23:32  来源:证券日报 

    ■金婉霞

    中国智造的迅速崛起,让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了从“跟跑”转向“并跑”。然而,手术机器人能否在一线医院实现大范围推广,关键不仅在于是否“造得出来”,更在于能否“用得起来”“用得顺手”。在笔者看来,决定一款机器人能否从“高精尖展示样机”成长为“临床主力装备”,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其背后是否具备完整、高效、可持续的“使用生态”。

    首先,必须“术者友好”。医生是否愿用、敢用、常用,取决于设备操作逻辑与临床习惯的契合程度、术式适配的灵活性、术中导航与流程的流畅度以及术后数据是否能够及时复盘和反馈等。目前,部分国产系统虽在硬件结构上已达国际水准,但存在术中指令响应延迟、手柄灵敏度调校不精准等细节“差异”,往往直接影响着医生对系统的整体感知,进而制约其使用频率。

    其次,手术机器人要形成“闭环服务生态”。医院在采购设备时,越来越重视的不仅是设备本身的参数,更是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运维保障能力。部分国产设备在首次部署后仍需企业工程师高频现场维护,一旦运维团队跟不上,设备“躺仓库”的现象就会发生。这会从根本上动摇医生对国产设备的信任,也不利于形成术式稳定积累。

    从国际经验来看,医疗机器人产品的普及,往往要经历“十年磨一剑”的生态建设周期。以全球第一台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为例,其在初期研发之外,便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医生培训系统及术式标准的建设,以及全球维修服务网络的铺设。

    如何构建适合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使用生态”。从企业端来看,制造企业可与医院、医生、科研机构共同打造“临床—工程—培训—维护”一体化生态体系,通过构建手术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术式标准协作机制、推动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采集等,加快从“设备提供商”走向“解决方案共建者”。

    从政策端来看,除了推动符合标准的机器人术式纳入医保支付目录,降低患者的使用成本,提高手术机器人的可及性外,还可以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设立机器人模块。通过系统化的培训,让更多医生掌握手术机器人的操作技能,为手术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培养人才。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国产设备“用得上”“用得稳”“用得久”。

    总而言之,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要想实现跨越,不仅要“专注研发”,更要“布局生态”,在产品之外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