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钊
7月15日,中化装备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装备”)发布公告称,公司拟购买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备公司”)持有的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阳橡机”)100%股权、北京蓝星节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节能”)持有的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化机”)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公司股票已于7月15日起停牌。
高溢价收购百年德企终抱憾离场
中化装备此次资产注入的迫切性,源于其经营困境。
2016年初,中化装备实际控制人中国化工集团以9.25亿欧元收购加拿大Onex基金拥有的德国克劳斯玛菲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KM集团”)。KM集团是德国橡塑机械制造商,拥有克劳斯玛菲、克劳斯玛菲·贝尔斯托夫和耐驰特三大品牌。
随后2018年底,中化装备以60.62亿元的高溢价收购中国化工集团旗下China
NationalChemicalEquipment(Luxembourg)S.à.r.l(以下简称“装备卢森堡”)100%股权,构成重大资产重组。装备卢森堡是KM集团唯一股东。彼时中化装备的资产总额仅有19.23亿元,以高达60亿元的价格收购老牌德国化工企业成为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
然而这次收购也成为中化装备业绩下滑埋下伏笔。
自2019年起,KM集团连续六年亏损,并影响到中化装备的业绩。财务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中化装备连续六年净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超70亿元。除此之外,收购装备卢森堡之时约定的业绩承诺也没有成功兑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化工装备环球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不得不进行高额的业绩补偿。
除了业绩的每况愈下,高额薪酬、管理不善等海外资产收购的“水土不服”症状愈发明显。在无法有效改善业绩的情况下,中化装备采取裁员、出售资产等方式挽救业绩。2024年12月31日,中化装备宣布完成出售装备卢森堡90.76%股权,装备卢森堡由中化装备全资子公司变更为参股子公司。
“中化装备将海外收购资产出清控制权的结局凸显了跨国并购的复杂性。”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兼首席投资顾问邢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时,应更加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市场潜力及整合难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并购策略和整合计划。”
产业链整合能否改写经营困局?
中化装备虽然出售了装备卢森堡大量股权,但公司业绩仍然承压。
7月15日,中化装备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情况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206.45万元至-1470.97万元,预计2025年半年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722.22万元至-986.74万元。
中化装备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聚焦核心业务,对内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加大市场开拓,并持续深化改革促发展,业务经营质量有效提升。但是,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相关行业投资增速放缓对设备需求形成一定压力,公司化工装备、橡胶机械业务上半年收入较去年同期下滑,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依然为负值。
在此背景下,中化装备亟须注入新的优质资产以提振公司业绩。本次中化装备拟重大资产重组的两个标的均隶属于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化工集团。
作为国内橡胶机械行业的骨干力量,益阳橡机已构建起以大容量密炼机、高精度轮胎硫化机、大规格平板硫化机、双锥双螺杆挤出机等为核心的大重型橡胶机械产品矩阵。其产品覆盖轮胎、输送带、电线电缆、摩擦材料、医用橡胶、冶金、林业等多个领域,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新西兰、巴西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化机则以电解成套装置及电解节能改造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是国内唯一具备离子膜电解槽研发、设计制造及工程服务全能力的专业化企业。作为全球三大离子膜电解槽供应商之一,截至2024年底,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已接近五成,国际市场份额亦超20%。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资产注入早有伏笔。2018年中化装备推进对装备卢森堡重大资产重组时,相关股东便作出承诺:待益阳橡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且连续2年持续盈利”后,一年内将其注入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因该标的业绩尚未完全达标,公司此前已采取托管方式管理其股权。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重大资产重组若顺利落地,中化装备有望搭建起化工装备全产业链闭环。然而蓝图虽明,挑战犹存:当前行业压力未减,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领域投资增速放缓持续压制设备需求,直接导致上半年两大核心业务收入下滑,这是扭亏路上的首要障碍。此外,整合暗礁待破,益阳橡机与北化机的业务协同、团队融合及管理适配性均需时间验证。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