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以药养医”不如“以药养研”

2021-06-25 18:10  来源:证券日报网 郭冀川

    郭冀川

    “以药养医”模式最早起源于五十年代,医药企业和医院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药品的销售,这就导致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发生了种种乱象,最“知名”的便是药企带金销售,这使公立医院偏离了公益性的方向,高昂的药价也让老百姓看不起病。

    医改的目标之一就是革除这些不再适用的体制弊端。随着一致性评价和两票制实施,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与规格标准,医药流通环节也大幅缩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原本在医院手中的药品选择权收回,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规范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工作。

    因此,每当有新的药品纳入集采后,降价幅度动辄50%,甚至99%,可见医药中间环节的水分之大,利润之丰厚。

    然而并非所有药企都做好了应对集采的准备,毕竟还有许多药品并未纳入集采之中,本着多赚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很多药企仍然不改“以药养医”的策略。

    于是药企为医院的专家们报销讲课费、点评费、主持费,美其名曰学术推广,形成了新的带金销售链条。其中不乏知名的医药上市公司,而这些灰色费用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销售费用。

    只是随着集采的常态化,药企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境。一旦药品纳入集采,过去垄断某一地区或某些医院的医药销售渠道将被断绝,庞大的销售团队随之面临失业的处境,如果不能降低药品价格参与集采竞争,甚至连企业都保不住了。

    正是在这种压力下,药企的人员构成才一步步从销售占大多数,变为技术研发人员占大多数。如果没有核心研发技术,药企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将毫无优势。这也正是医药板块众多白马股,近年来在集采竞标中纷纷“落马”的原因,好日子过习惯了,都忘记自己不是卖药的而是生产药的企业。

    集采挤出水分的同时,也给药企指出了一条明路,靠仿制药盈利就别想了,只能通过研发新药来获得收益。但可以让药企背靠医保用药的庞大市场,专心生产药品,不用过多考虑销售环节,降低了经营成本。仿制药的收入,能够保证药企有一条稳定的现金流,不至于新药还没研发出来,企业就发生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

    虽然“以药养研”远不如“以药养医”挣钱舒服,但这已然是行业的大势所趋。

(编辑 孙倩)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