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奥秘

2020-07-14 00:00  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想入非非】

    如果美国本身不是具备了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也很难想象这些顶尖的科学人才会甘于留在美国。

    蔡非

    《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中有一段话:中国与美国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国”基础。美国靠最先进的机制和金元霸主的优势来建构这个国家,它的人才和资源是从全球各个地方,通过市场的竞争网罗而来的。所以美国必须保证它永远处在发展的前沿和高端,它才会有这种吸附的力量。一旦失去这个优势,情况很难预料。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源,是由于美国本身就处于发展前沿和高端的缘故,这是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关键。

    在查询了一些资料后,窃以为这种观点确实有道理。

    美国在立国之初,虽然总体来说鼓励移民,但对于到底要吸引什么样的人才意见不一。

    例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给约翰·亚当斯的一封信中就曾明确表示,“关于外来移民,我的观点是,除了有用的技术工人和一些特定种类或有特定职业的人以外,其他人则无需鼓励。”

    但是,另一位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自己是出身西印度群岛的移民,则主张不加限制地全面引进移民:“打开每一条可能的外来移民之路,是美国的利益之所在。”

    那时,联邦政府既没有关闭国门,也没有制定明确的鼓励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在19世纪大多数时候,美国并未出现太多优秀人才,被欧洲精英看做是文化的沙漠。1820年,有英国人这样评论:“在他们独立后三四十年间,他们绝对没有为科学、艺术、文学甚或政治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任何贡献……在全世界,谁读过一本美国书?谁看过一出美国戏?”

    美国在自然科学和人文领域乏善可陈这个现象,从20世纪初开始有了转变。

    在1890年~1900年期间,美国经济总量超过了大英帝国,同时期美国也出现了一系列对世界有贡献的卓越人才。

    从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来看,从1901年首次颁奖开始,到1940年全球共有203人次获奖,而其中具有美国国籍的人有24位,占比接近了12%。同时期的英国国籍获奖者有31人,德国获奖者是43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时期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绝大部分都是出生于美国,在美国受教育,美国社会已经具备了能“批量培养顶尖人才”的土壤气候。

    可以说,在二战以前,美国就成长为世界领先国家之一,主要靠的是美国本身的环境底蕴,而非由于抢夺其他国家的人才和资源。

    很多人强调的美国大量吸收欧洲和发展中国家人才资源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不过这主要是发生在二战开始之后,它更像是“锦上添花”。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沦陷,美国才第一次大规模引进欧洲科学家,总数达到1236人,其中像爱因斯坦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达12人。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智力资源的转移。

    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20年里美国吸收了80万古巴难民,其中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通晓英语,被称为“西半球最大的一次人才流失”。

    1975年开始接受的越南难民中,有近1/4是教授、经理和管理人员;真正的体力工作者只有不到5%。

    在二战以后,一个富裕、开放与稳定的社会局面,是美国成为世界科研中心的基本条件,这其中固然有趁火打劫的因素。但“打铁还需本身硬”,如果美国本身不是具备了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也很难想象这些顶尖的科学人才会甘于留在美国。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