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券商 > 正文

证券公司践行ESG:绿色金融与CCER实践探讨

2025-11-04 17:13  来源:证券日报网

    中德证券 梁炜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2025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这一政策信号不仅为绿色金融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更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推向了低碳转型的“主力军”位置——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多元工具,为下游绿色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成为当前金融行业的重要使命。

    一、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扩容与结构待优并存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呈现“总量快速增长、品类不断丰富”的态势,但不同金融工具的发展进度仍存在显著差异,市场结构亟待优化。

    从核心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头部效应”十分明显。绿色信贷作为最成熟的工具,全年新增规模达6.52万亿元,存量更是突破35万亿元,成为支持企业低碳转型的“压舱石”;绿色债券市场同样表现活跃,2024年共发行477只产品,发行规模约244.19亿元,存量产品达2669只,累计发行规模超4.16万亿元,覆盖能源、交通、建筑等多个绿色领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碳市场的发展节奏。2024年,我国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为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总量较小;自愿减排(CCER)市场虽在2024年正式重启,“旧CCER”已经清零,新增项目落地有限,整体规模偏小。这种“信贷债券领跑、碳市场滞后”的格局,既反映了绿色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凸显了激活碳市场和CCER市场的紧迫性。

    二、证券公司:绿色金融的“多元参与者”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在绿色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连接器”与“创新者”的双重角色,成为除银行外支持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在绿色债券领域,券商的承销能力持续凸显。2024年,证券公司承销的绿色主题债券规模达1674.05亿元,占全年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的24.57%,覆盖风电、光伏、污水处理等多个细分领域,为企业绿色融资提供了高效的资本市场通道。

    在碳市场与绿色创新领域,券商也在积极探索。目前已有16家证券公司获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可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部分券商还尝试布局绿色金融衍生品、新能源REITs、可持续ABS(资产支持证券)等创新产品。证券公司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发挥金融中介机构优势,提升市场流动性、创新碳金融产品、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有效性和成熟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以市场化手段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不过,相较于绿色信贷与债券,券商在碳市场,尤其是CCER市场的参与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碳配额目前是免费提供,券商且不能参与全国强制减排市场,能做的事情不多。已经获得交易资格的券商主要以CCER作为重点方向,而这一市场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维护碳话语权的关键抓手之一,CCER不仅能衔接国内碳减排需求,未来在我国碳达峰后,CCER将成为企业持续增加的减排要求缺口的必要补充,更有可能通过国际互认对接全球碳市场,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利益与环境权益。因此,券商需要探索参与CCER市场的有效路径,为几年内碳达峰后市场需求的爆发做好准备。

    三、券商参与CCER的路径探讨

    2024年CCER市场重启后,国家先后印发两批共6个CCER方法学,并向社会公开征集13项新方法学意见,覆盖领域从最初的造林碳汇、光热发电、海上风力,逐步扩展到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猪粪沼气回收、海草床修复、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等,几乎涵盖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修复等多个关键减排领域。这一方法学“扩容”,不仅为CCER项目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更与我国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的自主贡献目标高度契合——一个方法学健全、交易活跃的CCER市场,将成为我国实现碳目标、对接全球碳治理的重要工具。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CCER市场既是责任,也是机遇。结合当前市场现状与券商优势,可通过以下三大路径深度参与,助力CCER市场活跃与发展:

    (一)路径一:布局自营与碳资产管理,抢占市场先机

    目前证券公司暂未获准参与全国强制性减排碳市场,CCER市场可成为其切入碳资产领域的窗口。在自营业务层面,券商可直接参与CCER一级市场认购与二级市场交易,通过低买高卖、波段操作获取收益,同时积累碳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经验;在资产管理层面,随着CCER市场规模扩大,券商可借鉴现有资管产品模式,推出“碳资产配置型理财产品”“CCER主题基金”等,为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提供参与碳市场的通道,既丰富绿色投资标的,也为CCER市场注入长期资金。比如券商可联合环保机构发行资管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投资优质CCER项目份额或二级市场交易。

    (二)路径二:推动碳金融衍生品创新,激活市场流动性

    目前碳金融衍生品主要基于强制减排市场,未来CCER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CCER市场从“小众”走向“活跃”的关键。目前,部分券商已开始探索碳质押融资、碳回购、碳信托等基础衍生品,未来还可进一步布局CCER市场的碳期货、碳期权等复杂产品,帮助企业管理碳价波动风险,提升CCER资产的流动性。

    (三)路径三:直接参与CCER项目开发,打通“全链条服务”

    直接投资开发CCER项目,是券商发挥投资银行优势、深度绑定客户的最佳方式。当前CCER市场的核心问题是“新增项目少”——重启后落地项目有限,交易以“旧CCER”为主,待存量项目到期后,市场将面临“供给缺口”。而国家已批准的6个方法学与13项征求意见的方法学,恰好为新项目开发提供了“技术蓝图”,券商可凭借广泛的客户资源与专业能力,对接各行业企业,挖掘CCER项目潜力。

    在具体操作中,券商可通过三种模式参与:一是“股权合作”,与企业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券商以资金入股,提供项目开发资金,按持股比例分享项目产生的CCER;二是“基金运作”,发起设立碳资产基金,吸纳社会资金投资CCER项目开发与二级市场交易,降低单个项目风险;三是“专业咨询”,成立专门的碳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供应商碳管理、CCER合规申报等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碳市场趋势分析、国际对接风险提示等专业意见,帮助企业实现碳资产增值。

    例如,针对养猪企业,券商可依据“猪粪沼气回收”方法学,为企业设计CCER项目——将猪粪收集后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暖,减少甲烷排放,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申报为CCER;针对房地产企业,券商可对接“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方法学,帮助企业对商业楼宇进行保温改造、更换节能设备,降低能耗与碳排放,进而开发CCER项目。这种“行业匹配+全链条服务”的模式,既能为CCER市场补充供给,也能为券商带来稳定的业务收入与客户粘性。

    四、国际对接:CCER的“长期价值机遇”

    CCER的开发运营周期一般在7年以上,现在投资开发CCER项目,正好涵盖了我国从碳达峰过渡到碳中和的阶段。在我国碳达峰后,随着碳排放的逐年降低,必然带来碳配额的缺口,碳配额市场将会变得非常活跃,CCER也将逐渐变成重要的碳市场的交易市场和工具。

    随着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趋势加强,CCER的国际价值正逐步凸显。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CCER与国际碳标准对接,其中中欧碳信用互认是核心方向——双方重点推进碳排放核算标准互认、产品碳足迹互认,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的CCER有望通过国际互认,成为可在欧洲碳市场流通的“国际碳资产”。

    从碳价来看,当前欧洲碳价是我国碳价的5倍以上,若CCER未来实现国际互认,国内碳资产的价值将迎来“重估”;更重要的是,对于出口企业而言,持有的CCER未来可用于抵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降低出口成本。

    对证券公司而言,提前布局CCER项目开发与资产管理,不仅能抢占国内市场先机,更能为未来对接国际碳市场积累经验。例如,券商可在CCER项目开发中引入国际核算标准,提前满足欧盟等地区的互认要求;在资管产品中加入“国际互认预期”,向投资者传递长期价值,吸引更多资金参与。这种“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布局,既能帮助企业把握国际碳机遇,也能提升我国在全球碳治理中的话语权。

    结语:券商助力CCER,共筑绿色发展新格局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金融市场持续发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力量”,在CCER市场中既肩负着激活市场、服务实体的责任,也面临着业务创新、价值增长的机遇。

    从短期看,券商可通过自营、衍生品、项目开发“三管齐下”,快速切入CCER市场,填补供给缺口、提升市场流动性;从长期看,随着CCER与国际碳市场对接,券商可进一步拓展跨境碳金融业务,助力我国碳资产“走出去”,为国家维护碳话语权提供金融支撑。未来,随着更多券商加入CCER领域,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将形成“信贷债券筑基、碳市场发力、国际互认赋能”的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CIS)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