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冰
连日来,多家支付机构“领罚”。涉及上海电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银信息)、南京万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机构。其中,电银信息罚款金额约为违法所得金额的182倍,引起业界普遍关注。
纵观行业,截至5月16日,年内支付机构已收到39张罚单(以罚单公布日期为准)。
业界普遍认为,年内支付机构罚单金额分化明显,体现了监管部门“精准施策”的治理思路。机构尤其需要关注反洗钱、商户管理等方面的合规建设,将合规工作落实到支付业务的各流程环节。
涉及百万元罚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电银信息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规定以及违反备案管理规定4项违法行为,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31322.34元,并处以罚款人民币571万元。
同时,时任上海电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某对公司违反清算管理规定以及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并处以罚款35万元。
资料显示,电银信息成立于2011年3月份,于2011年12月22日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在全国范围开展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业务、并于2013年7月6日新增了全国范围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类型。支付业务类型重新分类后,该公司业务类型变更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支付交易处理Ⅰ类”。
“从罚金来看,电银信息的罚金是违法所得的百倍,大额罚金反映出监管对相关违法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4家支付机构被罚。江苏金禧智能卡管理有限公司因违反预付卡业务管理规定被罚12万元;江苏旅通商务有限公司因违反预付卡业务管理规定被罚3万元;江苏鸿兴达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被罚1万元;南京万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因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和违反预付卡业务管理规定被罚6万元。
杜娟总结认为,今年以来支付机构罚单呈现几方面特点:一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监管加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且更多采取“双罚”方式,机构被罚没金额呈现分化;二是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监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提升,如年内支付罚单主要指向反洗钱、商户管理、清结算管理、支付接口管理、账户管理、外包服务商管理、交易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等领域,覆盖面广且细;三是监管部门正进一步有效遏制支付行业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行业乱象。
严监管态势不减
仅5月份来看,截至目前支付机构已收到7张罚单。除了上述之外,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5月9日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顺丰恒通支付有限公司因2项违法行为被给予警告,合计被罚没超21万元;深圳市快付通支付有限公司因6项违法行为被给予警告,合计被罚没近352万元。
整体看,2025年以来,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的严监管态势不减,并有超过30家机构“领罚”,涉及多张大额罚单。比如,北京雅酷时空信息交换技术有限公司因存在交易信息设置及上送不规范、支付接口管理不规范、未落实外包管理相关规定、未按规定将手续费收入计提至特定自有资金账户等8项违规行为,被罚没共计1199.237万元;广州市汇聚支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涉及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支付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有关清算管理规定、违反有关支付机构管理规定。被监管部门罚没共计1061万元。
“当前支付机构的合规要求已全面升级,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监测等环节均受到监管重视,过往机构依赖‘事后补救’模式难以为继,机构对不合规业务应该进行系统性整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实际工作中,支付机构在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等方面应加强风控管理,着力构建专业化合规团队,以合规为基石,推动业务安全、持续发展。
“未来支付机构需持续加强合规管理,避免过去粗放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全流程合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增强风控能力及科技水平。”杜娟说。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