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马宇薇)11月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行政公署、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锡林郭勒盟能源局、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人民政府、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承办的“绿色氢氨醇产业集群推进会”在锡林浩特召开。大会以“绿动氢链,锡引未来”为主题,近400位嘉宾共商绿色氢氨醇发展大计。
    绿色“锡”引力
    据介绍,锡林郭勒盟水资源充沛,农牧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共同构成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同时,坐拥“南邻京津冀、北联蒙俄”的黄金区位,依托二连浩特口岸和曹妃甸港、天津港,正在构建“通江达海”多式联运体系,助力绿色氢氨醇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锡盟风光资源富集,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超2300万千瓦,年发绿电500亿度,装机和发电量均居内蒙古首位、全国地级市前列;依托全国唯一独立的省级管理电网——蒙西电网,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绿色供电等市场化项目落地实施,铸就了稳定、量大、质优且极具成本竞争力的绿电优势。”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行署盟长郭玉峰在大会上表示。
    锡盟作为国家风光资源一级区域,足够低的绿电成为其发展绿色氢氨醇的底气所在。据郭玉峰介绍,发展绿色氢氨醇,锡盟拥有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坚实有力的基础设施,以及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目前,锡盟已配套推出支持能源装备等战新产业发展壮大的办法以及增量配电网等一揽子措施。
    锡林郭勒盟同时具备资源、政策、产业多方优势,全力发展绿色氢氨醇恰逢其时。
    “绿色氢氨醇产业是连接绿电与终端应用的纽带。”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二级巡视员梁志鹏在会上表示,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氢氨醇,直接作为工业原料或者在工业、交通领域替代煤炭、天然气以及石油消费,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总量的新路径。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蒋利军表示,风光氢氨醇一体化提供了新能源就地消纳新模式。通过电解水制氢,将绿电变为绿氢、绿氨、绿醇,使之易于储运,既可作燃料,又可作原料,实现了风光资源的多元化应用。
    瓶颈待破解
    “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氢氨醇试点项目不断涌现。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在会上表示,目前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培育期,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潜力,而绿色氢氨醇产业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战略价值,正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连接绿电与终端应用的关键纽带。
    与会嘉宾认为,要实现绿色氢氨醇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并打通从制氢、储运到终端应用全链条上的堵点。
    聚焦制氢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唐叔贤表示,绿氢的成本是氢能达到可持续目标的关键要素,需要将绿氢成本从目前21元/公斤下降到与灰氢成本相当。绿电制氢和二氧化碳碳捕集两大问题成为绿氢成本下行的主要阻碍,要想打破绿氢高成本瓶颈,还需依靠技术创新。
    对于制氢面临的问题,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提出了低碳甲醇方案。所谓低碳甲醇,是指利用绿电与劣质煤,以及微矿分离技术制备的甲醇。“低碳甲醇是绿氢最好的储运载体,1L甲醇的产氢量是1L液氢的2倍。另外,低碳甲醇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经济性。”刘科表示。
    在氢储运环节,航天氢能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安刚认为,只有打通大规模储运的技术瓶颈,才能大幅降低氢气成本,氢能社会才能真正到来。未来,该公司将建立以液氢为储运介质的新能源电氢体系。
    聚焦终端应用环节,清洁液体燃料、生物质掺烧以及绿氨掺烧等应用正不断拓展。香港国际航运与海事服务中心副秘书长孙景亮表示,受各国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航运业正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不过,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表示,可再生甲醇、氨以及航空燃料仍需突破各环节关键技术,为继续扩大应用场景规模积累经验。
    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军表示,碱性电解槽通过工程化设计,能够适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的应用需求,其发展潜力将随着市场成熟逐步释放。公司以降低平准化氢成本(LCOH)为目标推进产品迭代,目前已成功进入海外10个国家的电解槽市场。
    大会现场,锡林郭勒行署、西乌旗以及多伦县政府领导分别进行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推介。会上,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蒙氢管网有限公司、华润电力蒙东公司等多家企业分别与地方政府签署11项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锡林郭勒盟还聚焦建设绿色氢能创新高地,从稳定运行的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到加速集聚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再到具备“即插即用”条件的现代化工园区,正在加快构建“制储输加用”完整产业链条,推动绿色氢氨醇产业向更高能级、更宽领域坚实迈进。
(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