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玉
2025年10月17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正式开幕。当天下午,作为本届数博会中唯一聚焦数字金融领域的“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研讨会在石家庄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开幕环节,承办方代表、民革河北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数字金融产业园负责人郝旭在欢迎辞中表示,全球产业体系与金融格局正经历深度重构,产业数字金融已成为国家间战略博弈的新焦点。他强调,建设集监管、服务、科技、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金融产业园,是打造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新引擎”的有效路径。郝旭透露,总投资约11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河北省数字金融产业园项目正稳步推进,旨在打造“石家庄产业金融赋能中心、河北省数字金融创新典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袁源在致辞中表示,产业数字金融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学院愿与河北省深化在人才培养、产业研究等领域的合作,践行“金融报国、金融强国”的使命。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河北省委会主委何秉群强调,河北省政协将围绕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持续搭建协商平台。民革河北省委作为参政党组织,愿与各界专家携手,为加快河北金融强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研讨会现场,多位专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影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表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但金融体系适配性仍显不足。他呼吁深化金融改革、打通数据壁垒、探索新监管模式,并特别肯定了河北省发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应用的决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聚焦保险业转型强调,AI是产业数字化的核心动力,保险业需加速数智化战略,挖掘数据价值,同时警惕AI幻觉、算法歧视等风险。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欧阳卫民表示,金融发展史是技术应用史,培育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等股权融资支持,并深入分析了金融与科技的相互赋能关系。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提出,产业与金融关系正从“居高临下”转向“双向奔赴”,AI应用场景驱动双方需求交互同频,但创新必须筑牢安全可信的基石。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视角出发,他提到,技术进步依赖文化包容与制度保障,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在于“激励”创新。他建议重构资本生态链,资产端侧重科创企业,制度端需加重违法处罚以优化市场环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助理张慎峰通过大量实体企业、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创新案例,剖析了产业数字金融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经验,强调需多方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化金融与产业链接。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嘉宾们就金融机构转型与产业转型结合、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字金融风险防控等议题交换意见,共同探索科技赋能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本次研讨会汇聚政企学研智慧,通过观点碰撞与思想交融,深入探讨了产业数字金融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多位参会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数据为纽带,推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实现精准风险定价与高效资源配置的关键。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制度环境优化,产业数字金融将在未来三年迎来关键发展期,需要各方携手突破数据孤岛、技术标准等共性挑战,共同培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
(编辑 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