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活动 > 正文

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

2022-08-21 15:22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袁元

    8月20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夏季峰会在北京举行,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在会上表示,作为首批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农银理财刚刚过了3周年的生日。回首3周年的创业路,农银理财不负重托,经营绩效稳健向好,业务转型有序推进,产品竞争力同业领先,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如何推进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马曙光认为,

    一、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环境。

    今年以来,即使面临巨大的稳增长的压力,中央依然坚持“房住不炒”,坚持严控地方隐性债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决不重回强刺激的老路,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逐步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由于历史原因,相较公募基金等资管同业,银行理财资金主要配置于现金与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投资等多资产投资能力缺乏。一方面导致投资组合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低利率振荡的时期,会面对资产荒的配置难题。另一方面,在债市单边下行时,也缺乏跨市场的风险对冲能力,难以把握股市、商品、黄金等大类资产轮动的行情。反映在理财产品端,就是固收增强类产品的实际收益并不强,而偏股混合类、权益类具有较高收益弹性的产品也较为缺乏,难以满足更广泛客群的理财需要。

    二、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战略定位。

    银行理财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确战略定位。

    农银理财成立3周年来,信用债投资规模保持在7000亿元以上,理财融资业务累计投放近千亿元,通过项目定增、账户打新的方式持续支持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优质上市金融企业。支持区域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投资超过6000亿元。服务乡村振兴,县域理财规模峰值超过9000亿元。农银理财通过稳健的投资运作,累计为客户创造投资收益超过2000亿元。并先后推出乡村振兴惠农、共同富裕等主题特色产品,近期又将“6+N”产品体系升级为“6心”产品品牌。优化客户对不同类型产品的认知,特别是全新推出“顺心”系列养老理财产品,重点突出长期性、稳健性、普惠性,助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

    面对今年上半年市场的超额预期波动,农银理财提前研判形势,坚持底线思维,有效控制回撤,破净率和破净数量保持了可比同业最低,确保已兑付理财产品无一破净。

    三、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

    银行理财从诞生的那天起,在客户心中就树立了稳健收益的形象,尤其是考虑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石,净值化转型后的银行理财有责任继续为广大居民在基本储蓄与专业投资之间找到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风格偏好的投资选择,促进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底层资产的变化都将迅速反映到产品净值上,导致产品净值波动更加敏感,更加需要专业化、市场化的投资能力。为此,必须持续完善投研支持体系,宏观策略研究要加强大势研判,提升大类资产择时能力。中观行业研究要做深做细,研判行业景气度与当前位置。微观标的与合作机构的研究要加强分级投资库的跟踪维护,规范开展合作机构评价,严把准入关。充分发挥权益投资的收益倍增作用,严格投资纪律,明确不同产品配置权益类资产的风格偏好、标的选择、仓位控制的要求,提高产品收益弹性。

    鉴于理财业务的普惠性,银行应将银行理财作为大财富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盘。对理财客户的分层分类,促进理财与基金、保险、境外投行等其他财富管理业务的联动发展。

(编辑 张钰鹏)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