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地产频道 > 地产行业 > 正文

蓝绿双城七年:“共建”生长出的房地产新模式样本

2025-11-01 11:40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陈潇

    七年时间,房地产行业的逻辑几经更替。有的退场、有的转型,也有的在逆势中摸索出一条新路。

    蓝绿双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蓝绿双城”)成立于2018年,在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周期中,选择以“共建”破题——不做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而是成为城市的共建服务商。

    七年后的今天,“共建”二字不仅成为企业生长的密码,也正在成为地方政府探索房地产新模式的重要样本。

    首创“共建”模式

    2018年11月1日,蓝绿双城由曹舟南创立。那一年,房地产行业仍处在“规模为王”的惯性之中。彼时的蓝绿双城,率先洞察到行业即将迎来结构性拐点,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开发商的道路——全国首倡“共建α”模式,开启从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共建服务商”的转型。

    2019年,蓝绿双城正式推出“共建”模式,以“委托共建”为起点,探索轻资产化路径;2021年,面对市场调整,公司推出“变量共建”模式,以蓝绿恒睿为平台主体,为金融机构提供系统性不良资产纾困方案;2023年,蓝绿双城进一步推出“城市共建”,携手地方政府、城投公司,共同推动土地市场有序流转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到2025年,围绕核心城市、核心地块,公司又升级提出“全产业链共建”“投资共建”,通过股权参与产业整合,重塑产业链效率与品质。

    七年时间,蓝绿双城已形成“城市共建、变量共建、委托共建、投资共建、全产业链共建”五大共建模式。蓝绿双城的共建模式正成为房地产新周期中值得关注的新解题路径。

    以“变量共建”为例,目前已在杭州、温州、南京、广州等城市落地项目超过40个,帮助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协同化解风险,盘活一批停滞项目;“城市共建”模式则已在温州、湖州、宁波、衢州、南京等地落地,催生出玉苍蓝绿(苍南)、蓝绿雁荡(温州)、蓝绿仁皇(湖州)、蓝绿奉城(宁波)、蓝绿慧城(衢州)等具有地方标识度的共建品牌。

    在地方实践中,湖州城市集团与蓝绿双城合作堪称代表。双方以重资产投资与轻资产操盘结合的方式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区域开发。在具体合作中,湖州城市集团发挥投融资、公信力与政策统筹优势,蓝绿双城提供规划、开发、建设、服务全产业链专业能力,建立以品质、效率、效益为导向的市场化开发机制,打造群众“叫好又叫座”的项目样本。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蓝绿双城通过多元主体共建,把金融机构、政府平台、市场运营商连接在一起,既避免了企业因逐利而跑偏,又保证了市场化和专业度下的项目进度、成本、品质,在防风险、保交付和提品质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构建蓝绿“好房子”体系

    蓝绿双城深知,共建的核心是建“好房子”的能力。在行业向高质量转型的阶段,公司精准响应“百姓满意的好房子”需求,形成系统的产品与管理体系,并取得“蓝绿好房子”注册商标,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蓝绿好房子价值体系”。

    行业普遍面临品质管控难题,蓝绿双城以“向制造业学习”为切入点,系统总结行业经验与操盘教训,形成《共建操盘导则》,确立“既有重资产投资思维,又具轻资产操盘能力”的作业模式。该导则覆盖“蓝绿好房子”开发建设的6个阶段、29个关键节点,细分29张工作指引卡、79个关注要点、226项任务单和178个工具包,几乎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控。

    蓝绿双城在实际操盘中融合规划、建筑、景观、精装、工程、成本、生活等七大维度,形成“项目全景开发计划”。同时,通过“全过程实景样板呈现”“质造节”“飞行检查”“第三方检测”“联合巡查”“神秘客户访查”等多维检测方式,保障“蓝绿好房子”的专业度与可验证性。

    房子建得好,不仅取决于稳健的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共建模式,更在于对产业链的系统把控。蓝绿双城以设计、施工、材料供应为切口,推行“全产业链共建”,通过设计一体化、施工一体化、采供一体化,从源头上保障项目的成本、进度和品质。

    与此同时,蓝绿双城将视野延伸至产业链下游,覆盖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精装修与二次销售等环节,构建从开发到运营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公司推出“生活超市”“装修超市”“房产超市”等一体化服务模块,为业主提供居住、装修、资产流转的全流程好服务。

    热销的“好房子”成为蓝绿双城的品牌底座,也成为其共建模式可持续的核心支撑。数据显示,依托市场化机制与核心竞争力,蓝绿双城品牌价值已跃升至666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蓝绿双城的“共建+好房子”模式,让企业从卖房子转向共建城市生活,实质上是在新周期背景下对房地产行业如何发展的新答卷。

    以“共建”回应新模式

    当前,房地产传统的重投资模式因“三高”(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特征已经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整体市场已经从“有没有”过渡到“好不好”的新阶段,以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行业转型,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

    蓝绿双城正是以“共建”模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套模式精准回答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中核心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作业模式,已经得到住建部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今年7月,“共建”正式成为浙江省住建厅全省推广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并已在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山东、天津等十余省市对接落地。

    “当下,投资的功能更多转由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企承载,这是新一轮城市化之需。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激发地方政府、地方城投、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城市市场、市民客户的内生动力与强大合力,实现‘人、房、地、钱’的市场化合理配置。”蓝绿双城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蓝绿双城相关负责人认为,“共建”的关键是“国民结合”“轻重结合”,即国有企业的投资能力与民营企业的专业能力、服务能力结合,重资产投资与轻资产操盘结合,具体视各城市、各合作主体、各项目的不同而根据市场需求、城市文脉、地方文化等的实际形成务实的可操作方案,并基于此展开共建合作。

    在城市更新备受关注的当下,“共建”模式的优势也愈发凸显。蓝绿双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发挥综合优势,从城市居民居住状况调研的源头了解并掌握住房需求,通过住房需求对应到城市规划、出地计划、住房规划和年度开发建设计划,对应更新改造、置换租赁和新建新购等新需求,参与保障型、市场性两类好房子,针对新需求形成新供给。

    站在七周年的新起点上,蓝绿双城的“城市共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多个标杆项目落地见效,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未来,蓝绿双城将继续坚持“稳健积极”的发展节奏,立足市域、县域共建样板,以长三角、大湾区、京津鲁、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有效有力与更多城市、各级政府、各家城投、各产业链单位务实沟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同时不断提纯和优化“共建”模式的实施路径和标准体系,使之更加匹配各地市场“好房子”建设和去化。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