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学毅 见习记者 林娉莹
曾以乳鸽和田园牧歌而远近闻名的深圳光明区,如今已是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之一。
日前,《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出炉。该文件称,光明科学城将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至2022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来到深圳光明科学城,看到该地工程建设正热火朝天。在随处可见的脚架、远处矗立的校舍、宽阔平整的马路中,其多块重要功能区已经初具雏形。
资料显示,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达99平方公里,覆盖光明区60%以上区域,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一心”是光明中心区,“两区”是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
据介绍,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光明科学城规划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大科学装置——即通过大规模投资和建设,以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研究设施。
实际上,早在2018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为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谋划和前瞻布局,决定在光明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布局五项大科学装置: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
“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这两大装置已动工建设,2021年1月主体封顶。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建,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第二批科学装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有当地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科学城已引进两所高等学府——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两所院校的引进,为光明科学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目标提供了学术土壤,为聚集世界一流的高端科创人才助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有多栋校舍建设进度已趋于结束,目前已经有大学生来到这个新校区学习。”深圳光明天安云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光明天安云谷”)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据介绍,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的建设区域也已划分完成,目前已开始动工建设。
据悉,由深圳光明天安云谷开发运营的光明云谷片区,是光明科学城中重要的综合配套区,也是也是光明中心区与科教融合集群的组成部分,并为科学城提供国际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企业与人才交流中心等科研配套服务设施,承载着科教成果转化、科研实验、学术交流等功能,同时提供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服务。
“光明云谷配套的国际交流中心将承接政府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功能,预计在今年5月底投入使用;此外,产研办公楼的一期2号楼将在今年年底竣工,预计2022年中能够交付。”深圳光明天安云谷方面向记者介绍道。
据介绍,光明云谷未来将成为具有光明特色的新型智慧园区、光明总部经济发展示范区、光明社区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及产学研合作示范区。在光明区“3+1”产业体系指导下,光明云谷将构建以AI+5G为基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协同发展的引领型产业生态体系。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