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走进上市公司 > 正文

走进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国企系列报道之——秉承“太行精神”求变求突破 80岁华润双鹤“展翅”腾九州

2019-12-27 03:09  来源:证券日报 赵学毅 李乔宇

img_11155131085e03b4ca2acdf.jpg

    编者按:今年,新中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到如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国企的前赴后继,他们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本报记者 赵学毅 李乔宇

    在距离山西临泉火车站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药岭寺,这里保留着新中国一家有着红色基因的军队药企利华药厂的旧址,中国第一支中药西制注射剂就诞生在这里。

    时光倒回至硝烟弥漫的1939年,那一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根据地面临着封锁,药品物资匮乏。“利华,有利中华。”华润双鹤董事长冯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华润双鹤的前身,利华药厂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为了打破日军对于太行山的封锁,保证纱布、绷带、药品的生产和供应,八路军就把制药厂建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里;外面的药运不进来,利华药厂就在太行山上就地取材土法研制;为检验药效,利华药厂的老员工们就以身试药。

    “那真是一项壮举。”冯毅不禁感慨,那时候没有完备的实验条件,党员干部就带头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他们当时就直接把药往自己身上打。剂量开始掌握不准,那些老同志有时候能疼到在地上打滚”。就在这样条件艰苦的制药厂里,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支中药西制注射剂柴胡注射液,开创了我国“中药西制”的先河。

    八十年砥砺前行,八十年拼搏实践。在冯毅看来,1939年春天从太行山出发的华润双鹤,其成长历程就是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缩影。《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华润双鹤办公楼,与冯毅一起重温华润双鹤的成长故事。

《证券日报》记者走进华润双鹤.jpg

《证券日报》记者走进华润双鹤

    太行山上走出的双鹤传奇

    让我们暂且将目光转移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3月份,药厂随解放大军进驻北京,划归北京市领导,兴建了北京的第一家国有制药厂,后更名为北京制药厂,奠定了北京现代化学制药工业基础。1980年“双鹤”商标孕育而生,双鹤品牌开始走向市场。

    1997年,北京制药厂更名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为加快扩张速度,时任药厂董事长的乔俊峰成立投资发展委员会和兼并联合专业组。从1998年开始,在强调地域优势的输液领域,双鹤围绕大输液战略“跑马圈地”。

    快速扩大规模的效果立竿见影,2000年,华润双鹤开展“销售收入百亿元计划”,成立十几家销售公司。到2003年前后,华润双鹤的资产规模由2亿元迅速增长到40多亿元,销售收入将近70亿元。

    然而危机也已悄然而至。

    在华润双鹤披露的2003年年报中还留有该公司对于自身的反思。在那一年的年报中,华润双鹤坦言,公司投资战略出现失误,集团化管理和对子公司的监控不到位。同时由于2003年非典疫情、市场竞争导致药品价格下降、计提坏账准备的影响,造成部分控股子公司业绩下降或亏损。

    到2004年年末,华润双鹤已潜亏约6亿元,银行贷款8亿元,资产减值,很多应收账款成为死账。就是在这次危机中,华润双鹤结识了如今公司的股东华润集团,也一度因集团的整合险失双鹤的品牌。

    “现在回头看,其实华润双鹤当时对于中国医药市场大发展的定位是没问题的。”谈及那次危机,冯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当时华润双鹤的基础是一个北京市的化药生产企业,所以它的管控能力没有跟上,导致很多企业进入华润双鹤的组织以后,双鹤的管理理念没有输出,管理没有跟上”。

华润双鹤董事长冯毅 (2).jpg

华润双鹤董事长冯毅

    冯毅表示,当年双鹤缺失的管理理念、管理措施和战略规划恰好是华润集团所擅长的。2014年,在华润集团指导和支持下,华润双鹤“十三五”总体发展战略获得集团审批通过,华润双鹤正式启动战略转型升级。

    一年之后,华润双鹤在“十三五”总体发展战略中开启转型、变革、创新、发展的新征程,由输液企业向领先的综合性化学制药公司转型、输液业务由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型。公司战略布局关注高成长领域,打造慢病普药平台和输液业务平台、6大专科产品线,形成“1+1+6”业务布局。

    时至今日,华润双鹤旗下已有17家子公司,遍布北京、安徽、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山西、上海、广东、陕西、河南、海南等多地。

    2015年,华润双鹤重启百亿元计划,明确了“在2020年达到年销售额100亿元规模,经营性净利润10亿元”的目标。

华润双鹤.jpg

华润双鹤

    呼吸之间的生命力量

    华润双鹤的底气不仅来自管理理念和战略规划,更来自对于产品的自信。

    在华润双鹤办公楼里,华润双鹤产品发展中心制剂室高级研究员寇同欣对记者讲了一个屏幕下的《我不是药神》的故事。

    2001年,在河北省儿童医院的一间急救室外,一位父亲正焦急地等在门外。躺在急救室手术台上的是一个早产男婴,体重不足1.5公斤,被抱到急救台上时,这个男婴浑身青紫,这是肺泡没有完全张开的典型表现。

    能救活吗?站在焦虑不安的父亲身边,寇同欣也捏了一把汗。

    急救室内,医护人员救护的动作忙而不乱,一人麻利地清理婴儿脸上的血迹和口腔堵塞的分泌物,另一人迅速给孩子插管、接上呼吸机,随即注射了一支珂立苏。仪器上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患儿的面色开始好转,终于能够平稳呼吸。

    “有呼吸了!太好了,太好了!”门外等待的父亲眼角中泛起泪光。一旁的寇同欣也早已泪流满面。患儿的抢救成功,让她进一步坚信,她和同事们带来的新药珂立苏是安全有效的,将拯救万千患儿的生命。

    寇同欣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患儿因早产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或功能异常,出生后肺不张、呼吸困难,如不能及时救治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该病发生率虽不高,但起病急,风险大,死亡率高。

    早在2001年,市场上其实已经有了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进口的肺表面活性剂,价格为4200元一支,国内只有大型城市儿童医院的患者才能用到这个救命药物。

华润双鹤董事长冯毅.jpg

华润双鹤董事长冯毅

    据寇同欣回忆,1995年毕业后,她来到北京制药厂制剂研究所。彼时,珂立苏新药研发刚刚启动。为了研发出能够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国产注射剂,她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产品才上市;之后为了让更多的患者用上这个急救药,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提升产品的工艺、质量和产业化水平。

    二十几年的青春岁月浇灌了更亲民的药剂。据介绍,华润双鹤所生产的珂立苏价格仅为进口药的一半左右。“现在差不多每年就会有数万患者用到我们的这个产品。”寇同欣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公司产品的质量、生产工艺以及研发水平都已经逐渐跟国际接轨。

    珂立苏的故事在华润双鹤中并非孤例。“我们的很多药物价格都是比较低的,对于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有非常大的贡献。”华润双鹤产品发展中心合成室主任马红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们现在有一款在研药,是用来治疗带状疱疹的,治这种病的原研药价格在400元到600元一片,患者吃一个周期就要几千元。但我们研发之后,这类药基本上能够降到几十元甚至十几元一片。”

    马红敏告诉记者:“其实我们研发人员在药品上市后还会持续进行工艺优化,进一步提升药品质量,把药品的价格降到更低,让老百姓能吃到质优价实的药品,我们希望做出更多让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好药。”

    2003年入职以来,马红敏见证了公司的发展与变化。“公司一直在快速发展,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公司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越来越多了。”马红敏如是说。

华润双鹤董事长冯毅与《证券日报》记者合影.jpg

华润双鹤董事长冯毅与《证券日报》记者合影

    至暗时刻的创新动力

    如今的华润双鹤正在迎接着新的挑战。

    “我国化药企业正在面临至暗时刻。”冯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谈道。2019年11月28日,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目录正式对外公布。根据官方数据,此次新增谈判药品品种119个,加上2017年续谈31个品种,合计150个品种。其中119个新增药品中,70个谈判成功,价格平均降幅60.7%;31个续谈品种里,27个成功,平均降幅26.4%。

    在华润双鹤的办公室里,冯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去年国家集采,第一次招标时,我们国内有一家药厂,一款降压药报了一毛四分九的药价。”冯毅谈道,这种药在之前是卖到一块多钱的,相当于一下子降价九成,“后来第二次扩围的时候,这家药厂担心丢标,又降价报了一毛一分。”

    在冯毅看来,高达九成的降价对于药厂而言会是一个颠覆性的打击,也给了同业企业巨大的压力。但万万没想到,即便如此,上述药厂还是丢标了。冯毅告诉记者,另外几家企业为了以价换量,报了更低的价格,分别是五分、六分以及七分。

    “压力非常大。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不进则死。”冯毅坦言,“但这其实是整个中国医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从医药市场上来看,部分药价仍然偏高,且产能过剩,同质药品过多。通过此次市场竞争,也可以促进中国医药行业的优胜劣汰,提高药品质量,降低药品成本。”

    冯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作为央企,华润双鹤在明年也将积极参加国家集采,投入到国家政策当中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对于华润双鹤而言,也意味着新的机会。冯毅告诉记者,想要应对挑战,就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增加华润双鹤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来看,华润双鹤提出中短期业务的调整,将在降低成本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重新规划、合并调整目前华润双鹤在全国15个省的19个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来看,研发创新仍为华润双鹤的核心动力。冯毅谈道,2020年到2025年期间,华润双鹤将为转型为一个创新驱动的企业打下基础。“我们现在的研发团队是三百多人,未来计划用两三年的时间扩展到一千人。我们也要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能在2022年左右每年投入到10亿元左右。”冯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冯毅同时透露,在华润双鹤内部,正在发起一个青年人培养计划,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培养80名“80后”,全部从一线员工里面选。冯毅告诉记者:“这样一方面能够激活企业活力,另一方面也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氛围,鼓励年轻人到一线岗位上去。”

    纵观华润双鹤的发展史,它曾经经历过失误的发展规划,经历过险些丢失品牌的危机,也经历过中国输液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冯毅谈道,华润双鹤80年一路走来,已经度过了多个至暗时刻,“相信这一次,华润双鹤还是能够通过内部调整,调动积极性,战胜黑暗,迎来曙光。”

《证券日报》记者走进华润双鹤2.jpg

《证券日报》记者走进华润双鹤

    站在华润双鹤成立80载的时点上,冯毅再度提起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时代传承下来的太行精神,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即: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就是双鹤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太行精神。”冯毅告诉记者,“也是新时代华润双鹤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遥望百年华润双鹤,冯毅表示,“今天我们正面临着行业发展的巨变,必须进一步坚定初心,牢记使命,以新时代太行精神为动力,坚定走低成本、大规模、多品种、高质量发展之路。”华润双鹤将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奠定转型的基础,力争早日成为创新研发驱动型企业。到双鹤百年华诞之际,成长为一流制药企业,创造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业绩,铸就双鹤基业长青。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